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 钱币天地
古币鉴定与收藏:什么样的古币有收藏价值
2015-08-12 12:35:16   编辑;admin  
  古币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实物货币,譬如夏商时代的海贝,以及仿制的贝化(货);金属称量货币,譬如西周时代的青铜块等等,..


 
  古币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实物货币,譬如夏商时代的海贝,以及仿制的贝化(货);金属称量货币,譬如西周时代的青铜块等等,也都包括在古币的范畴之内。
 
  古币鉴定与收藏:
 
  一看历史价值。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必须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由于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看现存数量。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
 
  三看文化价值。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
 
  四看品相。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古钱币近期成交信息如下:(仅供参考)
 
  名称 成交价(万)
 
  民国八年袁大头底座 (一枚) 456万
 
  中国民国古三年袁大头银币(签字版) 685万 北京大得
 
  真书折二型“天眷通宝” 415万
 
  光绪卅四年(1908年)吉林官钱局银元票龙洋壹元 198万
 
  民国五年李鸿章像北洋天津银号改银元票样票一枚 345万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版壹圆银币样币一枚 578万
 
  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库平壹两(小字版 435万
 
  康熙年间福建“隆泉” 91.84万
 
  “大明通行宝钞叁拾文”铜 391万
 
  宣统己酉中心“汴”一文黄 184万
 
  ?t46猴至t158羊 92万
 
  吉林光绪十年机器官局监制 115万
 
  民国十七年张作霖像大元帅 161万
 
  第一版人民币1951年维 178.25万
 
  南宋二十五两金锭 112万
 
  庚戌春季云南省造宣统元宝 460万
 
  民国二十五年(宋哲元)“ 575万
 
  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 319万
 
  民国 段祺瑞像中华民国执 172.5万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g 448万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
 
  一枚小小的古钱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元素。如今遗传在世的精品古钱币虽然并不多,但是每枚精品古币价值却是不菲。古钱币的价格是由存世量、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判断的,而且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
上一篇:第三套纸币收藏频频爆出高价 下一篇:钱币收藏迎8年后的又一轮好行情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