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家 >> 走近名家
【国韵匠心】贾又福笔下的太行山及美术研究
2019-03-05 15:22:00   作者;央视网、凤凰网  
.


 

    贾又福,1942年生于河北省肃宁县,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65年毕业,师承李可染先生,以中国北方太行山为创作基地,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及美术理论研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又福是我国成就卓著的山水画家,潜心山水画艺术创作和中国画理论研究数十年,曾三十多次深入太行山区体察感悟生活和自然,其绘画逐渐形成幽邃神秘的山水画审美风格和语言样式。同时,贾又福教授长期从事山水画教学实践和研究,逐步确立了一套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山水画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不仅是对以李可染大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根植于中国画传统的契合中国画根本发展规律的再创造。它的基本框架是“加强传统教学、深化写生教学、强调开拓精神的创作教学”复合化教学模式。贾又福山水画教学思想体现了学院派学术体系一贯的严肃性和完整性,标志着新山水画学术理念的萌发和成长。



 

    贾又福继承了我国山水诗的传统。他的太行山景,内含浓郁的诗兴、诗味、诗风、诗境。他常常化景物为情思,物我相融相化,以至情至性陈酿了山水画诗化的纯度。并在山水画心灵化、诗意化方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美学经验。
 

    80年代中期,贾又福又开始了哲理山水画的探索。他的画以化心象为哲思的方法,创意、造境,重铸江山,再造自然。以第二自然的样态与图式,表现山岳的开阔、天地的奇观、大化的运行、宇宙的精神,从而表达出原生之美、太朴之美、雄奇之美、博大之美、天籁之美、悲壮之美、崇高之美、使欣赏者心灵为之震撼,为之鼓舞,为之超越,为之升华,为之净化。

    贾又福在创作方法上经历了“按实肖像”和“凭虚构象”两个阶段。“按实肖像”,是以如实描写为特征,与对景写生相类,以再现眼中视像、眼中之景为追求;而“凭虚构象”,则突破如实再现,以心灵表象的自由组构为物证,以表现心灵之境为指归。这两个阶段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凭虚构象”的创作心态是高度自由的,不受现实景物的局限。在这种心态下,艺术家把储于灵府的多种自然表象,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组合、重构、熔铸、化心象为画境,创造出表达哲思的图式。贾又福的《大音希声》《天地悠悠》《天行健》等代表性作品,正是以“道”的理念,宇宙的巨流意识,表现时空的永恒,揭示了自然大道那永世不竭的伟大生命。




贾又福作品
 

    贾又福的一系列作品创意新奇,语言精纯,境界富真于玄。《大岳洗礼》虽然表现的是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自然景象,但那质量化的、凌利无比的自然威力,给人以摧枯拉朽、洗礼山河之感,不禁让人联想到社会的洗礼和历史巨变的深层震荡。《无声的呼唤》形式感强,语言纯化,水平线的平行并置结构强化了宁静和压抑,黑、白、灰的对比与分割,造成画境的深邃和神秘。其形式语汇既山水画抽象又具象,在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中传达出哲思。
 

    善用古者能变古。贾又福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学乃师可染的创新之心,又远离乃师的创作之迹。他的一系列成功之作,可说是对流行创作概念和陈旧山水画模式的革命性突破。在他笔下,苍山如海。山由石质构成,但在特定光照之下,又宛若海涛万顷。那由想象力而雕琢出的物象,亦真亦幻,给人们的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造性的乐趣。他在山水画创作中,充分利用想象、幻象的神秘创造力,假借彼物之势、之气、之态,传此物之神、之形、之情,从而使此物更丰富、更生动、更富幻想力之美。他的哲理山水画,具有夏云多奇峰的魅力,但不是借助阳光的神力来雕琢,而是凭借艺术家心灵之光来塑造。

    贾又福创造性的山水画,旨在表现哲理精神,虽不是自然的真实景观,但又是合乎天道和美的规律的。他画的不是仙境,而是以他独特的山水画的形式语言表达现代人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思考。

    贾又福的山水画,在诗思与哲思两方面都达到了时代的新高度。他把山水画诗化了,他在审美领域开拓出一片新的精神绿洲。
 



贾又福作品



贾又福作品



贾又福作品



贾又福作品



贾又福作品



贾又福作品



贾又福作品



贾又福作品



贾又福作品

上一篇:【辉煌40年】:观复博物馆创办人.. 下一篇:【辉煌40年】走进文化学者·书法..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