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艺术教育:探讨油画教学的时代之变
2016-05-09 11:06:57   作者;大众文化网  
“实验与展望”2016当代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现场   油画是西方艺术中的一种绘画形式,进入中国之初称为西画,在艺术院校的系别中称为西画系。但是,我们现在对西方绘画的认识早不再局限于油画的概念。在这个多元文化时代,西方的艺术融合了东方理念,..



“实验与展望”2016当代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现场
 

  油画是西方艺术中的一种绘画形式,进入中国之初称为西画,在艺术院校的系别中称为西画系。但是,我们现在对西方绘画的认识早不再局限于油画的概念。在这个多元文化时代,西方的艺术融合了东方理念,画种的边界正在消解,当代绘画已经脱离了东西方绘画的框架。正如艺术批评家高名潞所说:“油画作为一个起源于欧洲的画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着面对全球多元文化,当代美学和信息时空观念的再整合。”
  在这种趋势之下,油画在中国,不仅要面对西方的渊源,更要面对当代问题的深刻变化。高等美术院校的油画教学也需要应对时代挑战,调整与建立与之相符的教学体系。近日,“实验与展望”2016当代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暨中国9大美术院校油画联盟第6次会议在天津美术学院举行。国内外美术院校油画系的教师、知名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代表就油画教学的基本状况、教学宗旨的调整与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讨。

对古典主义的认识不应停留在技术上


牟达器(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鲁迅美院油画系有三个工作室。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从现实主义或者从传统艺术过渡到所谓的当代艺术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思维限制,从传统延伸到现代教学必须经历过视觉的练习,这是我们教学的局限。现在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和老师停留在古典主义的阶段,现实、结构、光影、表现、发泄,到此为止,无法往前延伸了。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反复来回。
  我举一个例子,在人物画的课程上,我给学生提出三个方向的发展。第一个是古典主义肖像;第二个是现代比较流行的各种因素掺和在一起的肖像;还有一个中国古典的人物写实肖像。为什么强调三点?因为所有学生对古典主义认识有盲目性,特别对油画来讲,对古典主义的认识只停留在技术和绘画形式上,这是一个误解,因为古典主义有人文精神在里面。当然,我们学生对于现代主义的肖像画特别敏感,他们很迅速地就会用一种表现、发泄或者是抽象制造各种肖像化和动态人物。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我们对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认识是不同的。所有的传统中国画的人物都是端端正正坐在太师椅上的,没有一个歪斜的。因为当时中国文人画必须讲究人品和德行,这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没有办法画人物。我们对古典主义绘画理解的信仰可能是形式上的信仰,就是传统上绝对相信和形式化的绝对相信,但是我们缺少人文主义精神。
  我们必须改正我们的教学观念,就是基础是什么?基础不是绘画的传统,基础是必须作为一个美术家或者是现代教学工作者的素质,这可能是文化观和意识形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问题。

创作课应从“创”和“作”两方面走


徐文涛(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


  创作应该分成两个字理解,一个创、一个作。在基础训练阶段,很多的课程是一个“作”的过程,是技术和技巧的基础训练。而“创”是一个创造性的训练,一个创造思维的训练。我们创作课从基础阶段的训练转换到创作过程的训练,实际上重头在创作的部分。这之间的关系是想象力和执行力的问题,“创”是想象力问题,“作”是执行力的问题;“创”是灵感问题,“作”是制作问题,就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应该把创作课从两个方向走。
  学生进入创作阶段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介入到创作的过程当中,最苦恼的问题就是进入创作以后跟导师说,各种风格已经穷尽了。我想遇到这种问题解决办法是给学生找准一个位置和坐标,从横向和纵向定一个点。纵向来看,是美术史脉络的清理,不光是要找古典的美术史,绘画艺术怎么从19世纪的具象艺术转到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这是截然相反的过程。要让学生把脉络理清楚,现代主义部分怎么从现代主义颠覆时期到后现代的转换过程,形式和内容怎么变化,这是纵向的脉络。
  横向的脉络就是你必须跟学生介绍当前的艺术生态是怎样的。比如说美术馆的制度;策展人的制度;批评家、策展人、画廊的机制是什么样的。不能只给学生介绍表面的技巧或者是技术,把横向的坐标和纵向的坐标找准了以后,学生进行创作时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就知道我怎么画、画任何东西像谁并不重要,而是要表达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感知和认识,这是最重要的,要有对社会的认知,有对文化认知的态度。

艺术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完全人格


王小杰(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在谈及当代艺术与艺术教育问题之前,我觉得首先要挖掘一下艺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听上去简单却费了几代人周折的问题。由于没有搞清这个根本问题,就会在枝节问题上不断纠缠。比如说传统与经典、与当代性的问题;比如说个性与传承的问题等等。归根到底,是艺术的性质与功能的问题。
  事实上,人有精神传达的内在需要,由于精神问题难用通常的交流的语言传达,才产生了艺术语言,因而艺术最重要解决的是精神传达的问题,是人的精神活动驱使焕发出人的艺术活动的意识形式。精神活动与人类文化的关系之于教育而言,就是要解决文化传承还是解决育人的问题。如何对待个性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的问题,人在文化之上有独立精神、独立思考,这关系着我们的艺术教育是使艺术家成为适应社会的人,还是使他成为改变社会的人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是适应社会的人们还是改变社会的人们,适应社会的人才可能具备很深厚的能力,但是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有能力艺术家的存在有任何的改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方向性的问题。
  文化对艺术产生影响,反过来因为人的变化而变化,人的精神追求才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艺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助完成人格和独立思考。文化传承是必要的,前人创造的经典给后人认知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启示,然而精神传承恰恰意味着再创造。
  事实上,我们学生需要的是建立他们完全人格的一切预备,包括感知觉的启发,认知储备,认知方法的建立,控制能力的提高等等,就是所谓的综合素质,从而激发出学生建立更广阔想象空间和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空间,使内心世界丰富起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种想象力之于艺术便是比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更为重要的创造力,这也是艺术用于传达精神的必然结果。在信息时代,快餐文化使人类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鸣响减退了。信息大门一打开,灵气大门似乎就关闭了,原因是在学生的人格尚未成熟,世界观尚未独立的情况下,信息资料极易造成艺术语言上的样式化。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精神传达是第一位的原则,启示学生的各种潜能,这样就不怕学习和借鉴,不怕学习西方样式就失去中国精神,不怕接收当代就失去传统。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公平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质,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自身条件、个性方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培养有人文情怀与使命意识的创作人才


何红舟(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中国美术学院把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这四个系共同组成绘画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仅仅以画种谈论显得局限性特别大。基础教学里面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活力不应该一开始就受到局限,而是需要对艺术发展的方向有更深入的了解,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整个油画系并入到艺术绘画学院以后,体现了中国美术学院对大绘画时代的明确认识,就是需要学科融通,打通画种之间的壁垒,为学生的创造活力提供可以发挥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油画系在课程建设上也是如此,尽管是5个工作室,但是在不同的研究方向里面,大家都提出要注意每个工作室核心课程的建立。这不仅仅是体现学科的发展方向,同时体现出在大文化时代教学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的过程。
  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创作是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在面对图像时代绘画所面临的困境问题。希望我们在油画创作当中,把人文情怀以及当代人对历史的认知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把油画系多年所坚守的强调视觉直观的创作性的写生融合在里面。这就变成了情节叙事到形式表达到文化思考,以此表达我们在当代绘画当中的担当精神。
  新的历史画创作教学理念,一定要建构当代人与历史的关系,构建当代意识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另外也要特别注重语言表达的积存继承性与探索性,以开放的姿态建立历史与主题性绘画的当代语言形态,希望为传统现实主义的观看模式注入新的内容。当代绘画创作的构建是关于体现的构建,在构建当中可以考量我们关于绘画表现的强度,就是绘画本体的纯度和绘画思考的深度上面,能够看出我们所能注入的更多的东西来。
  努力培养具有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创作人才,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因为当代艺术创作里面普遍强调的是自我意识,但是自我创作如何融入到社会与历史的担当的精神里面呢?目前,普遍院校的创作里面是有所缺失的,我们希望能够坚守这一点。也希望这个教学宗旨能培养一批具有创作传统大型绘画的创作能力,同时具有鲜明人文情怀与使命意识的新型人才。油画系将以历史鉴定的担当精神,努力推进当代艺术背景下传统写实油画教学的新突破。
上一篇:2016年‘新当代’艺术家联展名单.. 下一篇:首届‘金乌之梦’国际户外雕塑邀..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