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邵大箴:对彦涵先生真挚的怀念
2016-07-28 16:42:09   作者;大众文化网  
彦涵   在彦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承他的家人给我送来了最近出版的新书《讲述彦涵的故事》。我一面迫不急待地翻阅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册,在那些珍贵的图像前面,心中涌动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思绪:赞叹,激动,悲哀,迷茫,回忆与怀念……但有..



彦涵
 

  在彦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承他的家人给我送来了最近出版的新书《讲述彦涵的故事》。我一面迫不急待地翻阅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册,在那些珍贵的图像前面,心中涌动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思绪:赞叹,激动,悲哀,迷茫,回忆与怀念……但有一个观念贯穿在这些思绪之中:彦涵先生,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是一位影响了现代中国美术历程的大艺术家。
  1982年初,我作为文化部派出的中国美术教育考察团的一员访问法国,在与旅法艺术家朱德群先生聚晤时,他问我:现在国内一位称为“彦涵”的著名画家,是不是他当年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同学刘宝森?他说,刘宝森是他的好友,1938年离开学校出走,是不是后来到了延安,改了姓名?
  我虽然和彦涵先生同在中央美院任教,也有忘年之交,并且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还因彦先生的介绍,接受其时任职外文出版社编辑的白炎女士(彦涵夫人)的一部有关古代希腊艺术的约稿。我当然知道彦涵先生是从杭州辗转投奔延安的,但不知道他的原名是刘宝森。回国后,我向彦涵转达了朱先生的问候,他笑呵呵地向我讲述了他那段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历史。后来,朱德群先生访问北京,我也见证了这两位青年时期挚友相互隔绝半个世纪之后,欢聚的情景。
  彦涵先生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一路走来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饱经沧桑,但正如他晚年所说,受到的苦多于喜和乐,政治运动对他的身心伤害巨大。但在与他的交往中,我感觉到他只记住那些光明灿烂阳光的一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众多场合他语言不多,常处在思考的状态中,似乎在默默地咀嚼和消化他经受过的苦难和不幸,而不把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影响他人的情绪和妨碍自己前进的步伐。他始终怀着青年时期的梦想,回忆自己在革命大潮中的那些峥嵘岁月,思念那些为中国独立、解放而献身的人们的形象,激励自己用艺术表现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彦涵的艺术始终没有止步,即使在他受到反右运动磨难的那段困难的岁月,他也忍辱负重,用自己心爱的艺术描写人民斗争的历史,鼓舞人们前进的勇气,抚慰人们和自己的心灵。我曾在他1962年创作的大型套色木刻作品《百万雄师》(现珍藏国家博物馆)前面伫立很久,不仅为作者浸透了自己思想感情、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所感动,更为他宏大、雄伟的心胸所震撼。那是在他1957年以莫须有罪名被划成右派5年后创作的。还有,在文革前几年,他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插图,用匠心独运的技巧刻画的众多充满诗意的画面和动人的形象,读来令人心醉。毫不夸大地说,仅凭这些文学作品插图,称彦涵先生为艺术大师,一点也不过分。




彦涵 重叠的面孔 38×45cm 1985年 木刻版画 中国美术馆藏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彦涵被划成右派的错案得到平反,他的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期间,我与他有多次关于艺术创作问题的交谈,他兴致勃勃地说,艺术要摆脱固有模式向前拓展,要大胆发掘传统和借鉴外来艺术,吸收新时代提供的精神资源,充分发挥个性,做无愧于时代的创造。他让我看他的许多带有象征意味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作品,并嘱我为之撰写评论文章。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他逝世前,他一直在进行新的探索,也不断有新作问世。我从他对创新艺术的热情中,看到了他青年时期在杭州国立艺专受到的林风眠学派的影响,也联想到当时“艺术为人生”与“艺术为艺术”的一段争论。
  其实,那时艺术先驱们都是本着促进中国艺术适应时代变化发出的声音,“艺术为人生”的主张鲜明地提倡用艺术服务于大众,自有其充足的理由和现实目的;而“艺术为艺术”主张艺术的自律,用纯粹的艺术滋养人民大众的心智,其最终目的当然也是为了人的生存状况的改善。不过,在那时的环境下,这一主张有些“超前”和容易使人误解。在“艺术为人生”和重视题材的普及大众的艺术得到充分提倡之后,艺术界出现了忽视了艺术形式语言自身创造原理的现象,这时适当吸收“艺术为艺术”主张中的合理成分,是对艺术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林风眠先生在杭州国立艺专执行的方针,强调艺术自身的特性,用艺术语言自身的魅力启发大众的心灵世界,对青年学子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彦涵晚年的艺术思考和实践,除了他从自己长期的生活与艺术经验中获得的体会之外,与他早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受到的教育不无关系。




彦涵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22×19.5cm 1943年木刻版画 中国美术馆藏
 

  彦涵先生晚期带有象征和寓意的抽象性作品,一些是对纯粹艺术形式的探索,一些也承载了他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所经受的生命体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两者构成了他艺术创作最后一个高潮,也为我国创新艺术增添了风采。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

上一篇:“从观看到呈现”第16届中国平遥.. 下一篇:2016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