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资讯
两代院长—庞茂琨与罗中立的共同情怀
2015-11-09 10:38:16   作者;大众文化网  
  对于四川美术学院,庞茂琨与罗中立拥有一样的情怀,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川美人”,三十多年都来扎根于此,成长工作于此。批评家王林说,罗中立和庞茂琨是四川美院培养的两代艺术家,这是他们最直接的关系。接下了罗中立身上的重担,对于庞茂琨来说,..

  对于四川美术学院,庞茂琨与罗中立拥有一样的情怀,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川美人”,三十多年都来扎根于此,成长工作于此。批评家王林说,罗中立和庞茂琨是四川美院培养的两代艺术家,这是他们最直接的关系。接下了罗中立身上的重担,对于庞茂琨来说,任重而道远,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项行政职务,更多的是一所美术学院历史文脉的传承。罗中立的绘画充满陈厚的情感抚摸与广袤的苦痛感,而庞茂琨的绘画源自“乡土”,用新的方式对现代人的命运进行沉郁悯思;罗中立与庞茂琨,代表着四川美术学院的两个时代,却也是亦师亦友的好兄弟。



 

  2015年11月6日上午,重庆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谢礼国到四川美术学院宣布:现年52岁的庞茂琨就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而之前主政了17年的67岁川美院长罗中立因退休卸任。庞茂琨接棒罗中立执掌四川美院,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早在我的大学时代他就是我们四川美术学院附中的小学弟,而在此后近三十年的岁月,他不仅仅是我的下属,更是我的好兄弟、好朋友,在共事的漫漫岁月里,他性格中的平和、幽默赢得了无数师生们的肯定。”作为学长的罗中立,提到庞茂琨时总有无限感慨。

  而在庞茂琨的回忆中,从川美附中开始,他就奉罗中立、何多苓等代表的川美77、78级油画班的师兄作为偶像,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不小影响:“创作上也受他们影响非常大,罗中立、何多苓他们画什么,我们就跟着画什么,所以我们的创作还是跟乡土绘画有着内在联系。”庞茂琨说,罗中立这一代人,改变了四川美院。



 

  作为自己艺术生涯初期的标杆,习惯画身边人的庞茂琨也将罗中立入画,在2013年底庞茂琨的个展呈现了这样一幅作品,罗中立手拿一本书,和一群朋友们摆着夸张的POSE,这就是他近几年来总被提及的作品《沸腾的岁月》,庞茂琨说这是自己在偶然翻看旧照片时,发现的很多灵感,就把这些回忆都画出来。

  巧合的是,庞茂琨又是罗中立之子罗丹的研究生导师,所以从罗中立到庞茂琨再到罗丹,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拥有着同样的内在力量和价值追问,即使观察视角、创作题材和呈现方式并不一样,但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1978年,空了整整十年的川美校园迎来了罗中立等第一批大学生,也迎来了庞茂琨这一批中学生,他们共同组成了一种自发的、竞争式的画画氛围。“1978年、1979年、1980年,这三年对我来说很重要。”庞茂琨这样说,在社会上,正好赶上思想开始解放;在美术界,也有了“伤痕”和“乡土”,读附中的庞茂琨也是四川美院油画发展的见证者之一,他虽然没有赶上“伤痕美术”的大潮,却在“乡土”的滋养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而罗中立的“乡土”绘画,也就这样影响了他。

  在庞茂琨眼中,罗中立等“老大哥”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摒弃陈腐的学院主义,提倡一种主动地创作习惯,这就像一道标杆,深刻地影响着小几级入学的庞茂琨。“虽然美院和附中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但那时他们上课的教学楼跟我们离的很近,我们共用一个食堂、一个操场,教室也离的很近,经常去他们教室看他们画画,而且他们的画作常常被拿到我们寝室来传阅,他们画完也而经常会贴出来展览,我们就跑去看,仔细揣摩、学习。而且那时候“画的好”的标准很统一,画的好与坏都是公认的。”



 

  每天耳濡目染的除了师兄们的绘画,就是杂志发表的俄罗斯绘画,庞茂琨将所有自己能接触到的影响都在自己的画里画出来,他坦言那时的绘画确实有很多模仿的成分。当时的师兄们来看画就会觉得:咦,这个小孩儿还敢画这些?这个脑袋画的像何多苓,那个脑袋画的像罗中立。庞茂琨当时听到的都是这样的评价。三年后,庞茂琨考入川美油画系。

  庞茂琨回忆说,其实罗中立在大学期间画画在造型上并不是班里最好的,但是他画过很多连环画,所以跑去考过国画系的研究生,“命运真的很奇妙,要是罗中立被国画系录取了,可能就没有《父亲》了”。现在再来看罗中立的《父亲》,无论从造型能力、构图创作能力、色彩关系上,罗中立的创作水平和细节体现都很到位,“但是当时画到这种程度罗中立自己还是觉得不够好,可见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庞茂琨感慨。

  “罗中立在当时有个外号叫‘构图机器’他的想法特别多,特别擅长讲述时,很容易就有一个构思、一个场景,在我们不知道怎么画创作的时候就去找罗中立,基本功训练阶段他的这种特长并不被吸引,但是在要求创作能力的时候,他的构图特长就显得尤为突出,一个晚上几个想法都出来了,大家都觉得他实在太厉害了,他很大方地把他的想法提供给大家。应该说罗中立在‘伤痕’美术上比高小华他们晚一点,他敏感的发现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这是一个庞大而实际的命题。当他画了《父亲》并获奖之后,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开始重返农村、收集资料。所以《父亲》是从‘伤痕’到‘乡土’的转折之作,也是‘乡土’的开创之作。”庞茂琨回忆。
 

  从“乡土”中萌芽出的“古典主义”
 

  如果要寻找罗中立和庞茂琨在绘画之间的关系,庞茂琨的成名之作《苹果熟了》与罗中立的《父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他受到“乡土”绘画的最明显的影响。

  “这件作品是第一次跟着老师们到梁山的彝族区写生创作,感触特别深。画这件作品的时候比较主观,开始创作的时候画了很多速写,找人做动作什么的,光脸就不知道画了多少遍,总是觉得不对,不断修改,不停折腾,如此反复前前后后画了七八个月。后来还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和对彝族的印象来画的,很偶然的一次,那张脸,那个神态就到位了,就是不用对着照片,凭着记忆和感觉把心里的形象画出来。这张画看起来比较像一个瞬间的行为,像是对着照片画的,其实不然,画的很主观。”庞茂琨这样回忆《苹果熟了》的创作。

  《苹果熟了》的画面气息和创作过程毫无疑问传达出了“乡土”美术的风格,他以一张彝族老人的肖像而获得社会激赏。但是在庞茂琨自己看来,这件绘画其实跟“乡土”有所不同,在主观精神表达和画面的平面感上增强了,他说,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美术感兴趣。

  批评家杨小彦也谈到过庞茂琨的这件作品的重要性:“随后几年,因为庞茂琨一直在同类题材上创作,给人以强烈印象,以为庞茂琨在影响中国的乡土绘画的艺术运动中,引领着对边地民族的独特描绘。其实,人们很少关注,就在庞茂琨这张成名的作品中,已经显露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看意识:画中老人半蹲着,两只手举在眉梢,遮住过度刺眼的强烈阳光,平静地注目着远处。表面上看是在档住刺眼的阳光,实际上是在把一种尖锐放在内心,而让凝视变得日常。”

  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展之后,这件作品在1988年受中国美协的邀请前往纽参展了一个展览名叫“龙”,同时参展的还有罗中立、杨飞云、陈逸飞、艾轩等艺术家。“据说展览效果特别好,作品全买了,我的画卖了一万一千美元,那时候觉得是个天文数字了。前几年,一对老夫妇正好到川美来,他们说起我的画就在他们那里,他们当时也买了罗中立的,一听说现在的价格他们吓一跳。”

  罗中立留学欧洲归来之后,依然坚持“乡土”绘画,将乡土绘画转变成自己的创作语言和风格。而庞茂琨的绘画中,古典主义风格开始慢慢在乡土艺术中崭露头角。

  就如罗中立与庞茂琨,出自川美的两代油画艺术家,有相互传承的关系那是必然,但是王林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四川美术学院的师承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的同一类型的相关链接和传承,这一点是四川美院多年来艺术家培养中的最大特点,“如果我们注意到四川美院从80年代初到现在的变化,可以发现艺术家个体和群体之间自我产生差异的功能和机制,代际师承之间亦是如此。”

  这从77、78年叶毓山担任川美副院长时就在思考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之下,美术展览还需要通过美协的审查,“叶毓山当时意识到那些新进来的这些年轻学子,他们实际上思想意识走在了历史的前沿,所以当时叶毓山就决定绕开美协,直接到北京去做展览,四川美院之所以产生全国性的影响,也是叶毓山当时主管教学和创作,带领着这一批人从原来的这样一个体系和机制里面重走产生的一个结果,所以这就为四川美院带来一个新的东西,就是自我反省的一种能力,而不是沿着一个传统的方式继续地超前走,而是对于已有的既定的这种格局,敢于去挑战和开拓。”王林说。

  所以庞茂琨早期的绘画受到“乡土”的影响,但并没有在“乡土”的创作中徘徊太久。在本科学习期间,随著信息量的增大,庞茂琨逐渐开阔视野,先后迷上拉斐尔前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流派,并从中不断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1985年本科毕业,并继续在四川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夏培耀、王大同、张方震教授。开始崇尚艺术本体论,迷恋文艺复兴诸大师作品,喜欢他们的清澈、纯净和博大。“我本科毕业创作的时候已经完全变了,喜欢表现主义,在我的毕业创作里,有四张是比较古典的,有几张是纯粹表现主义的。”1991年赴鲁迅美术学院参加“伊维尔油画技法短期训练班”,并将自己长期对古典油画的体验融于其中,更加深入地推进了自己的油画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油画技法体系。

  对于庞茂琨多年来的创作,罗中立了然于胸,他认为庞茂琨早期的作品蕴藏着唯美的古典主义的情怀,并且有着烂熟的表现技巧,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对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并不满足,总是在艺术上探索,孜孜不倦。而近几年的作品则“打破了庞茂琨过去所惯有的图像方式,在技巧、观念上都不断取得了突破,这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艺术家借鉴和倡导,在画里面有他的亲人,有他的朋友以及很多他所熟悉的面孔,这更加让我坚信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家自我与社会碰撞中的精神映照,那些来源于内心的体验,那些得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感触共同构成了庞茂琨的绘画世界。”
 

  三代掌门人不变的理想
 

  “天气正好,下地干活。”是罗中立多年来在艺术创作和学院管理方面的理念。50岁就任院长之时,他觉得一生的抱负突然被改变了,“地处西部的川美能够人才辈出,关键在于条条框框少。我受益于此,也有责任尽力营造和保持这样的环境。”

  17年来,罗中立对于川美新老校区的打造就像他对绘画一笔一笔勾勒,所以才有了黄桷坪老校区的精致和浓厚艺术氛围,以及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的工作室群,而如今被视为罗中立第二幅《父亲》的四川美术学院原生态新校区的荷塘、油菜花,以及鸡、鸭、鹅、羊、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更是罗中立对于四川美院文脉传承的理想。

  担任院长,如果说罗中立面临时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崛起、艺术反应历史问题的大时代,那庞茂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对的则是新媒体时代与更年轻一代学生活跃思维的小时代。不过从叶毓山到罗中立再到庞茂琨,三代院长之间却也有着不变的理想。

  “对不同的认可,对差异的认同。”王林认为,川美从叶毓山院长延续下来的教学就是不追求师生上下之间的共同性,而是是追求前后之间的差别性,这是四川美院最有价值的血统,也是四川美院几十年来充满活力的原因,“我相信也是罗中立先生和庞茂琨先生他们的共同点。”

  四川美术学院的承传关系并非是简单的师徒关系的链接,而是一种能够相互反省和挑战的关系,这才是四川美院教学的传统。就如85新潮期间叶毓山作为院长发起的“四川美术学院学生自选作品展”,贯穿了整个85时期,它针对的正是四川美院在伤痕、乡土美术中所已有的成就和教学体系,所以从乡土到85,这两个阶段奠定了后来川美艺术发展的机制,那就是敢于挑战已有的教学体系和艺术思想。

  罗中立院长继承了叶毓山院长的治学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创作在整个美院中的作用,也就是“创作带动教学”的理念,王林谈及,“实际上从叶毓山到罗中立,再到庞茂琨,其实他们都非常重视创作所起的核心的作用。”

  在上任院长之前,多年来担任川美油画系主任的庞茂琨与罗中立一样,新老校区两点一线成为常态。庞茂琨很内敛也很敏感,和人聊天,所言大多离不开专业领域和教学。在多次谈到川美多年来的教学理念时,庞茂琨都谈到了贯穿于川美80年代至今的治学理念——“创作带动教学”。

  庞茂琨认为:“重庆相对来说它跟全国其他地方的艺术会有不同特点,尤其是川美我觉得主要在于比较强调创作教学——创作带动教学。我觉得从77、78级的时代延续而来,都属于一个比较开放和自由的教学状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你可以看到每个导师下面学生作品跟导师的面貌基本上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是一个川美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川美的教学中都要求是鼓励具有个性化,所以在学生中比较难看出导师的痕迹,这是整个氛围背景,严格说来体系上也是如此,但尽管如此川美绘画依然具有其地域特点。”庞茂琨说,他希望学生入学伊始就确立以艺术家的姿态进行独立创作的目标,“我不希望辛苦四年后培养一个纯粹的美术工作者,而是造就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艺术家。”

  “诚然,每人院长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自己关注的方面,同样需要在不同时代思考不同的问题。”王林表示,“但是在对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独立思考的保护,珍惜和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创造力这一点上,我觉得四川美院这几任院长应该是共同的,我相信庞茂琨也会是这样的。”

上一篇:专访刘晓迎—“墨与雪,黑白两道.. 下一篇:“正道沧桑——刘宝纯艺术历程”..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