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资讯
专访陈海波:如何能将中国当代陶瓷推广向世界?
2016-12-17 14:17:33   作者;大众文化网  
“以慈化瓷”、“New China新瓷”策划人、文化使者陈海波 第三届“以慈化瓷:2016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暨论坛在台湾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总馆揭幕   在陶瓷收藏领域,陈海波入行很早,自80年代末,从他接受组织上安排去江西..



“以慈化瓷”、“New China新瓷”策划人、文化使者陈海波





第三届“以慈化瓷:2016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暨论坛在台湾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总馆揭幕
 

  在陶瓷收藏领域,陈海波入行很早,自80年代末,从他接受组织上安排去江西扶贫的安排,让他得以有机会深入景德镇接触陶瓷起,他与“陶瓷”的缘分就此结下:“我起初也是从古代陶瓷收藏入手,陶瓷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中国艺术最具代表的,也最早被国际熟知的艺术类别。”
 

  时至今日,提起陶瓷,他依然热情不减:“陶瓷毕竟是东方的艺术,陶瓷就叫‘China ’ China就叫中国,陶瓷是中国的名片,也是中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代表。”



 

  中国人对陶瓷,并不陌生。现今,这些古代陶瓷艺术品每每现身拍场,都会引发世界收藏家们的竞买与追捧,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对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的发展却缺乏了解。
 

  与陶瓷结缘几十年,他坦言自己也是收藏的获益者,但他并不愿只做一位陶瓷收藏家,“中国陶瓷的话语权依然在西方”,他一直在思索:“除了收藏,我还能为中国陶瓷做些什么?如何能将中国当代陶瓷推广向世界?”



 

  心中那份“责任感”就此被激发出来:近年来,他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当代艺术陶瓷领域,在他看来,作为资源匮乏的古代陶瓷的延伸,近现代艺术陶瓷继古革新、文化内涵深厚且工艺独特:“无数艺术家始终如一的、延续和创作着,把陶瓷的理想和血脉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2011年,时任某工艺行业集团老总的他毅然辞去稳定的国企工作,下海经商,从此踏上了中国现当代陶瓷的推广之路。今天,他已经是业内公认的中国近现代艺术陶瓷收藏投资的“第一推手”:2007年,他帮助中国嘉德拍卖完成了首次中国近现代艺术陶瓷专场拍卖的筹备;随后又担任了北京保利拍卖的中国当代艺术陶瓷顾问的角色,从2008年开始,当代艺术陶瓷开始真正的进入一线的拍卖市场,直到2008年文化部成立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设立上海工作站,致力于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的推广与发展,成为近年来主要的工作。



 

  传统、学院派、画家画瓷构成了是他带领中国当代陶瓷走向世界的三大思路与推动支点,凭着其经验与独到的眼光,他策划了“New China新瓷”、“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论坛等一系列与中国当代陶瓷的相关文化交流活动:“New China新瓷”不仅让中国当代陶瓷的身影出现在北极、伦敦、比利时、南非……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论坛更是每年举办一次,今年11月刚刚在台湾佛光山结束的论坛及展览,更是首开两岸陶艺交流先河,开启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可以说,在中国当代陶瓷的推广之路上,陈海波的步伐从未停止,他不断推动着中国当代陶瓷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记者:“新瓷NEW CHINA”项目与“以瓷化慈”两个项目在您的规划里有所不同?它们的侧重点在哪里?
 

  陈海波:“新瓷NEW CHINA”项目是我从2012年开始策划的艺术推动项目,目的是为了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的号召,配合国家文化战略,把中国当代艺术陶瓷传播到世界各地; “以慈化瓷”艺术项目活动源自2014年,我受邀雪窦山策划弥勒文化节,雪窦山同时也是蒋介石的故居,所以我们策划的 “以慈化瓷”项目涵含着两岸关系、佛教文化与陶瓷艺术这三个元素,今年已经是第三届活动了,两个系列活动都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记者:本届“以慈化瓷”艺术活动的展览为何选择台湾的佛光山?以佛光山有何机缘?
 

  陈海波:本届“以慈化瓷”艺术活动的展览场地选择台湾佛光山,得益于星云大师的力邀得以成行,这也是首次两岸艺术家共同参与、以陶瓷为媒介,以佛教思想为主题的展览,同时也是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自建馆以来,最切合佛教主题的两岸大型文化展览。
 

  记者:“以慈化瓷”艺术项目如何选择参展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陈海波:我们以“开放多元”的态度选择艺术家和参展作品,同时也提倡佛教“宽容包容”的态度。从第一届“以慈化瓷”活动的十几位艺术家的参与,到这次第三届两岸37位艺术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我们整个活动里面,影响力越做越大。包括今年在台湾佛光山举行的“两岸陶瓷文化展以及学术论坛”,从影响力上也达到了比较高的预期。我相信通过连续三个月的跨年展览,活动的影响力也会逐步延伸。
 

  记者:这一项目也带给两岸参展艺术家以什么样的感受?
 

  陈海波:通过“以慈化瓷”系列活动,我们不仅策划展览、论坛、也安排艺术家走访工作室、艺术学院、博物馆……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不仅促进两岸陶艺文化的交流,也让佛教文化深入到艺术家的意识形态,让他们在他们的当代陶瓷作品里面渗入佛学的理念跟哲学,在他们的作品创作里面得以呈现。



 

  记者:回到陶瓷艺术的创作,在您看来,在当代陶瓷领域,如何表现传统的佛教文化以及哲学?有别于传统的陶瓷艺术创作?
 

  陈海波:历史上佛教题材在传统陶瓷作品有很多,比如说罗汉、观音等艺术表现形式,现在的艺术家相对心态比较浮躁,所以要创作出好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佛教文化的理念,让他们心能够静下来;其次要从当代艺术的角度里面去挖掘具有时代感佛教题材作品。既有时代感、又有艺术性,以佛教为题材的新的创作作品,才是未来走向新时代的表现新手法。
 

  记者:本次交流活动也走访了台湾当地陶艺家的工作室、博物馆以及艺术大学,在您看来,两岸艺术家在创作理念、形式等有什么不同?
 

  陈海波:在当代陶艺的发展上,台湾要早于大陆。因为历史的原因,让台湾的很多艺术家有机会接触到国际的陶艺发展,所以他们在陶艺发展的创意、创作以及设计等领域处于前沿。包括台湾陶艺对于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品牌化的经营;以及对于茶器、花器、茶文化的创新,提升了整个陶艺文化的生活品味;同时通过我们对于台湾艺术大学、莺歌博物馆的参观走访,也直观了解整个台港陶艺教育的发展;通过在莺歌博物馆以及花莲的两场学术论坛,让两岸艺术家畅所欲言,没有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比我们同西方的交流更为直接有效。
 

  记者:莺歌博物馆作为台湾首个专业化陶瓷博物馆,它的发展历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陈海波:莺歌与景德镇都被誉为“瓷都”,但就产业的发展上,不管是学术的角度,还是从博物馆的角度、管理的角度以及包括对旅游对产业带动的效应上,景德镇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整个陶艺产业给您的感受?
 

  陈海波:我们观察欧洲、日本、台湾等地的陶瓷艺术的发展就可以发现,它们在创新、设计、时代感和传承上都非常到位。所以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几大产瓷区,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如何真正做好带有历史底蕴的品牌经营,值得思考。
 

  记者:之前您也谈到过,我们陶瓷的话语权还在西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海波:以前传统派的陶瓷大师,如果他们不走出去的话,只是一直在传承手上传统的工艺,这会与国际有点脱节,所以需要有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比如说景德镇老一辈艺术家里,像周国桢老师既坚守自己的艺术创作,又有创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勇于叛变传统,挖掘自身新的艺术作品创造力,真正属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思想性的、艺术性的陶艺作品并不多见;在当代陶艺这一领域,我们与国际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我们也寄希望于新一代艺术家, 80后、90后艺术家创作力活跃,互联网时代将来会对中国整个当代陶艺的发展有所帮助。
 

  记者:在您看来,当代陶瓷的发展,艺术家的创造力其实是占首位的?工艺没有创造力那么重要?
 

  陈海波:从陶瓷发展的历史上看,宋代的时候五大窑主要是以单色釉为主,元代的时候发明元青花,明代发明斗彩,清代粉彩的时代使中国彩瓷业达到世界顶峰,民国时期到中国解放以后这100年时间里,陶瓷行业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是进入到新的世纪,陶瓷正在进入高温色釉的时代,现在要追求的艺术作品,多数是天人合一:一件就是一件的,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



 

  记者:高温色釉有哪些特质?
 

  陈海波:高温色釉是一种创新,但其实又是复古。它的颜色丰富多彩,且色彩无可复制,它涵含着火的因素,更多的是一种天意。它要求艺术家在色釉的表达上,要有人文思想在里面,不能纯粹是一个颜色釉。很多国外的艺术家对中国的“色釉”表示特别的惊讶,很多颜色在西方的油画里表达不出来,它能够通过火的因素,把窑变釉达到无可置信的境界,既有陶瓷的本色,又具人文的思想,再加上“火”的艺术天意,这些作品就是“天一合一”的作品,这个应该是新的时代大家所要去追逐的艺术门类。
 

  记者:这些思考都与您在“新瓷NEW CHINA”项目上的推动相吻合,那么在这个项目上,您如何选择艺术家?
 

  陈海波:在选择艺术家方面,我更为关注三大板块:一是传统派、二是学院派,第三个部分是艺术家画瓷。首先是传统派,传统不能丢掉,在传统领域里面,依然也有很多传承下来的工艺美术大师,用传统的手法在表达艺术的创作;第二部分是学院派,有很多院校、大学的教授,它们的思想性、学术创新上,是需要引领这个时代的,要求既学术又有创新;“画家画瓷”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发展的群体,因为现在中国有大批的艺术家,水墨画家,油画家,在陶瓷的领域,近几年有大批的艺术家,包括水墨、油画等领域,都进入产瓷区,开始在陶瓷上进行创作。这对当今陶瓷的发展是历史性的转变。
 

  记者:画家画瓷这一部分是不是就像我们所说的“景漂”的画家群体?他们会带给整个行业以哪些改变?
 

  陈海波:如果只有工艺,它就是工艺品;如果只有艺术,它也不能说是真正完美的陶瓷作品,一件完美的陶瓷作品,它是工艺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性都比较强,绘画、美术的基础都比较好,他们并不不拘泥于传统,可以大胆地在陶瓷上表达自己艺术,一旦掌握好陶瓷材料的制作工艺,他们的作品将来也会引领这个时代,他们也会突破这种传统,这些作品更加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追捧。
 

  记者:在陶瓷领域里面,它的原创性目前也缺乏保护?
 

  陈海波:跟风现象在陶瓷行业目前很普遍。当一座城市缺少了创造力,等于就缺少了时代的活力。所以当以“画家画瓷”为主的一大批艺术家进入陶瓷行业,势必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新活力,也会影响整个当代陶瓷的发展方向。



 

  记者:您在对于陶瓷文化的推动上,一直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陈海波:我是从这三个层面里去选择,不论资排辈,只看作品,这也是我一直倡导的原则,同时也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能有这种平台去展示他们,有更多的信心去做自己艺术的作品,这也是我现在坚持去做的事情。
 

  记者: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推动者,在您看来,中国的当代陶瓷市场是否在近年来也呈现出变化?
 

  陈海波: 在十多年前,我在央视鉴宝节目做专家时候,当时很多专家就认为,只有民国以前的古董古陶瓷是有价值的。但其实这个概念并不对,只要是具有时代性、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它绝对是有价值的,这种观念正在逐步的被改变。
 

  记者:当代陶瓷艺术市场是否有泡沫?
 

  陈海波:好的艺术作品永远是有价值的。通过市场的调整,也有些艺术作品可能会有回落的趋势,这是好事也很正常。很多进入到当代陶瓷领域的收藏家,大家对陶瓷认识的眼光、审美视角逐步提高之时,也会给当代艺术作品以正确的估价。有些作品它可以传芳百世,但有些作品像昙花一现。这会让更多的人有好的审美和眼光。



 

  记者:市场的定价权在哪里?
 

  陈海波:这也是需要逐步规范的过程,现在国家也在逐步成立大数据,包括艺术品的数据库,但是数据库的建立,更多的也是需要根据二级市场的平台去采集,只有建立起这种数据之后,合理的价位,有序的增长,才可能有相对较为公正合理的价格。
 

  记者:从一个单纯的陶瓷收藏家转向对于陶瓷文化的推广,您可能要做的事情更多、责任更重,如何看待这种转换?
 

  陈海波:身处在这个时代,我自己很幸福也很幸运。改革开放之后的收藏领域我们占得一些先机,在艺术收藏领域我也是一位得益者。尽管我不是艺术家,但是我热爱艺术、喜欢艺术,喜欢中国文化,所以我现在更多思考如何去回报社会。国家强大更需要有识之士把中国文化推向国际市场,我们作为民间文化交流使者,也要肩负起责任和使命,要勇于担当。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心态,我相信只要我身上充满着这种正能量,就可以通过我一人带动一批人,这就是有人生价值的。
 

  记者:谢谢!

上一篇:西安美院党委书记王家春参观“想.. 下一篇:访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畅谈“第..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