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展览展讯
薛松个展“开门见山”将在新加坡香格纳画廊开幕
2016-01-21 15:07:26   作者;大众文化网  
  【大众文化网报道】2016年1月22日,薛松个展“开门见山”将在新加坡香格纳画廊开幕,借此机会大家可以一窥薛松“波普艺术”语言的创作特点。本次展览主题“开门见山”,源自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山的回音》的一句话:开门见山..


 

  【大众文化网报道】2016年1月22日,薛松个展“开门见山”将在新加坡香格纳画廊开幕,借此机会大家可以一窥薛松“波普艺术”语言的创作特点。本次展览主题“开门见山”,源自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山的回音》的一句话:开门见山,山还是那座山,而空谷间已然响起了古与今层层叠叠的回音。在薛松的作品中,现代观众耳熟能详的西方经典作品、可口可乐汽水瓶等符号以及切•格瓦拉、胡蝶、玛丽莲•梦露等名人和明星均穿插中国古代山水画以及书法中的各种元素,重构出一种全新的观看与阅读方式。这不仅是对薛松作品的全新诠释,也是对我们所处时代有了全新的观照。

  此次展览主要展出薛松近两年的系列新作,如《致敬罗斯科》系列、《意象书法》系列、装置《可乐•山水》以及雕塑《交租》等。其中,《致敬罗斯科》系列作品是一次东西方经典艺术的对话,艺术家将中国文人的追求与西方强调的个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修养和趣味消化西方对中国无处不在的影响;而《意象书法》系列作品隐藏着艺术家对经典的态度:“中国古代书法,很多都成了无法超越的经典,就算临摹几百年也够不着那些大师的高度。所以我能做的,就是用当代的眼光来重新梳理、解构,把飞白、气韵这些抽象要素放大、提纯,让它们在我的作品中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除此以外,展览还将展出薛松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代表性作品,如《可口可乐-全景》、《符号系列》和《龟裂纹》等。依据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展览被分成对话、山水、符号、书法等部分,颇为全面地梳理了薛松在创作上的实践。展览自1月22日起将持续至3月20日。
 

  薛松25年来的拼贴艺术之路
 

  薛松,著名当代艺术家,1965年出生于安徽砀山,198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为中国当代波普艺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的国际性艺术展,在海内外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广泛收藏。2014年6月被敦煌艺术研究院聘为研究员。
 

  在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烧烤拼贴”艺术语言
 

  我的作品来源于火。
 

 —— 薛松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之一,薛松最初的艺术实验始于1980年代。他最早迷恋“苏派”的现实主义,后来又转而尝试印象主义、野兽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再后来又在中国传统水墨、书法以及原始艺术里面泡了两年,在这些尝试中,薛松一直没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路,直到1991年一次火灾,艺术家的创作之路才出现转机。

  1990年年底,薛松的宿舍发生了一场大火,几乎烧毁了艺术家的全部东西。面对火灾残片,艺术家突然觉得这些所见和所感受的东西也可以用在画面上,于是,就从现场捡来一些被烧毁的书、被单、手帕、画册、乐谱、报纸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并开始将其拼贴到油画布上。起初他将烧焦了的手帕贴在画布上组成了一个人像,效果非常好,之后又把收集到的乐谱制作了《火的乐章》等作品。当这些残片用完时,艺术家决定自己动手烧制创作材料,也正是这次契机,薛松终于找到并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



 

  薛松说: “我的作品从火中诞生,火烧是我的创作手段,我使用燃烧过的图片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构成我的作品。从毁灭到重生,就像一个回圈。作品里的图像也经历了一个再生的过程,它从原有的意义中被释放出来,被赋予新的理解。我的作品将历史记忆与当下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观点连接起来。”
 

  薛松作品中的商业符号与文化符号
 

  现在回头来看,我的每个系列的创作,其实都是源自于我在某些方面所感到的压力,它们或许来自于国家政治、消费社会,也或许是来自于传统文化,当它们过于强大时,我便想用我的方式去把它化解掉。
 

——薛松
 

  1995年起,薛松的个人风格开始明确。作品有一个丰富复杂的背景,由大量边缘被烧焦的书刊杂志图片拼贴而成,前景则是一个标志性的图像,多为像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等为人所熟知的商业符号。在《玛丽莲•梦露》、《切•格瓦拉》等作品中,薛松选择梦露双眼微闭、将双手置于胸前的经典形象进行再创作,用大量梦露图片拼成画面背景,将撕、烧成小块的梦露传记拼出高光部分,以灰烬为颜料画出暗光部分,呈现出类似于版画的效果。

  1996年以后,薛松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变化,画面中出现了迎客松、中国山水、书法、汉字笔画等特别“中国化”的元素,与以前的作品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虽然从本质上来讲,画面中的文化符号和商业符号没有什么区别,但产生的视觉效果却完全不一样,且这样处理可以使作品的文化含量更大些。

  从2000年开始,薛松创作了“与大师对话”系列作品,其原型是美术史的名作,既有西方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也有东方传统,如1990年代末开始的“符号山水”。这些以“山水”为主题的作品,水景均由西方美术史名作拼接而成,河岸、山峰则使用大量中国美术史传世之作,天空则是众多古代碑帖,数量有数百件之多。艺术家对各个部分施以不同色彩,用焚烧纸质材料产生的灰烬作颜料,勾画出树木、房屋以及山岳的线条。



 

  2002年后,薛松又开始了被称为“意象书法”的文字游戏系列,并一直延续至今。2005年,艺术家以中国文本及城市生活为题材,借用丰子恺的图式、十竹斋、芥子园画谱等意象,创作了一批针对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宣传画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中,现代高楼、轿车、游艇、甚至军舰、战机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原本恬静幽雅的传统山水间,显得陌生、突兀而有趣,这种时空错位引发的美学冲撞与文化冲突在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陷入更深的思索。

  到了2012年,薛松更趋成熟的创作体现在《与大师对话》系列中。罗斯科、达米恩•赫斯特、马列维奇、 蒙德里安等大师的作品在薛松的巧妙安排下机智幽默地重现,而灰烬这种材料的独特性更加发挥得尽致。在2014年创作的作品《山水•可乐》中,薛松更跳出平面的规限,用水晶在立体可口可乐造型模上拼贴山水图象。

  薛松的作品都是以系列的方式出现的,就像他谈到自己创作过程时说的那样:“我做作品可能就象射击一样,先有一个靶子,那个靶子就是我的目标,这个目标一旦确立就有了针对性,然后对收集来的印刷品破坏、焚烧、分配、组合,就象写论文收集论据一样。我对画面上有多少绘画因素不太关注,因为我的作品不全是绘画,而是先有创意,然后备料、制作、施工,这个过程与纯绘画有点距离,绘画技艺被肢解,直接达到视觉的终点:图像的意义价值。”
 

  用“解构”和“重构”探索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基因
 

  作为中国最早进行“波普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薛松从1990年即开始将烧蚀的碎片图文拼贴在画布上,逐渐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样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薛松将传统文化解构,利用这些文化符号重构新的文化意涵,“解构”和“重构”也成为艺术家作品中的两大要素。在薛松将画册和字帖进行“烧”与“烤”的过程中,这些东西原本的意义已经被解构,然后又将这些被焚烧过的印刷品进行拼贴,组合成所需要的图像。同时,透过这种彻底的解构和重构,薛松探索到了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基因,并掲示它们在社会急剧变迁期间的演化。

  艺评家高岭曾如此评论薛松的艺术: “薛松从来都没有抛弃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他从来都认真吸收西方优秀的艺术语言。他从来都没有刻意迎合商业和时尚,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了新的时尚。他令人信服地突破了中国传统,并成功地超越了西方波普。”

上一篇:新加坡首届当代艺博会开幕 14位艺.. 下一篇:第六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即..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