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展览展讯
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举行
2016-11-16 08:54:20   作者;大众文化网  
  【大众文化网讯】中国美术馆目前正在展出着两位身处近代转折时期重要的艺术家,一位是陈半丁,一位是陈师曾,也都恰好是他们诞辰140周年特展。他们共同生于近代历史的大变局中,也都是中国绘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其中,陈师曾的展览展出于中国..


 

  【大众文化网讯】中国美术馆目前正在展出着两位身处近代转折时期重要的艺术家,一位是陈半丁,一位是陈师曾,也都恰好是他们诞辰140周年特展。他们共同生于近代历史的大变局中,也都是中国绘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其中,陈师曾的展览展出于中国美术馆5层和6层展厅。
 

  作为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览之一,中国美术馆有着对陈师曾的研究与展出的先决条件,那就是中国美术馆收藏着陈师曾的作品百余件套,但是多年来并未进行整体展出过。学界对于陈师曾的了解更多的是其在文人画理论著述方面,而对其创作并未有系统呈现。
 

  2016年11月16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览媒体发布会在展览现场举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副馆长谢小凡、安远远出席了发布会并向媒体介绍展览情况。即日起,“朽者不朽”: 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正式对公众开放。




媒体发布会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副馆长谢小凡(左)、安远远(右)
 

  展览展览聚集了陈师曾各类艺术作品两百余件,一方面展现其于中国画各科推进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呈现其于书法、印章、诗词以及漫画、画铜、笺画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成就,尤其在美术馆6层特设专厅,以“沙龙雅集”方式钩沉其生平、交友、著述,力图部分还原陈师曾与民初文艺界往来的艺术交往圈。在全面研究展示陈师曾的画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同时,也希望藉此揭示其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开拓价值和文化启示。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到,在中国绘画“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这样一位自号“朽者”的先行者。他不同流俗,画吾自画,集诗书画印和新知识素养为一身;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力,传承金石写意之风,并在直面现实中创作出具有人文关怀的杰作;他投身艺术教育与画会活动中,积极推进中日艺术的交流合作;他提携同道,与民初艺坛共同开创出北京画界的新局面……然而,他仅仅活了四十八岁,他便是在逝后被吴昌硕题为“朽者不朽”、被梁启超评为“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的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朽道人,其出身于晚清江西名门,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六弟陈寅恪,当今文史学界习称“陈门四杰”;陈师曾早年留学日本,与鲁迅、李叔同等结为文艺挚友;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通与长沙,并全心致力于诗书画印的深研,求教于海上巨擘吴昌硕;1913年底,其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居京十年间,在多所高校任教,参与多个画会活动,发现并推广白石老人,勤于创作、著述与讲演,留下数千件艺术作品和数十篇画学精义。
 

  然而,或许这与他1923年早逝,作品散佚,又未曾举办过全面的艺术展览有关。就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而言,一般观者也许并不是那么了解,即使是今日画坛,想必很多人也仅是乐道其提倡“文人画之价值”、知晓其创作《北京风俗图》等。时间流逝,知者寡落,何况自今距其诞辰已是整整140年!



 

  吴为山馆长称,“可以说,这是朽者陈师曾去世后首次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的集中陈列。在全面研究展示其画学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藉此揭示其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开拓价值和文化启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中国美术馆一直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公众美育服务、建构时代精神为宗旨,此次特展的举办正是对于民族精神和经典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并由此彰显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自觉、自信、自强。”



 

  也许,通过这一展览,我们有可能真正走近“朽者”,也才可能窥得海上巨擘吴昌硕在“朽者”去世后所题“不朽”的深意所在。
 

  在中国美术馆的五层展厅,此次陈师曾的展览特别用了“木”与“纸”的两大设计元素,五层入口就以长着新芽、开出花朵的“枯木”为开端,展览的所有作品皆以白色毛边纸作为装裱、悬挂和布置背景,让展览呈现出整体淡雅的色调,将观众代入一种文人的情境。展览作品部分划分为四个板块,人文风俗、山川逸兴、朽木生花、才艺博通。

上一篇:傅文俊作品受邀在美国摄影艺术中.. 下一篇:艺术家倪军个展“还是海”亮相上..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