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展览展讯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亮相山东博物馆
2017-04-15 16:35:28   作者;大众文化网  
本次展览收录了杨晓阳以丝绸之路为题材创作的400余幅精品,分为写生、主题画、重彩、水墨四大部分,展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以及写意水墨的突破与创新。恰逢“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个展览表现出的前瞻性将给我们以启示。


 

  【大众文化网讯】春意料峭中的“泉城”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特别适合当下的季节。济南去年获得了“2016年中国人眼中的丝绸之路旅游十佳”之一,这个从未与丝绸之路挂钩却拥有着卓越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启了与丝路的情缘。这次,则又是一次邂逅:2017年4月15日,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的巡回展此次到了山东博物馆。
 

  展览开幕式由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姬德君主持。开幕现场,山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勇,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志民,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后致辞。最后由山东省政府副省长季缃绮宣布展览开幕,



 

  此次展览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文物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由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博物馆、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交流部、中华文化艺术扶植基金、中晨集团、中国中晨(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小镇承办。展览从4月15日到4月22日在山东博物馆4、5号厅展出。
 

  本次展览收录了杨晓阳以丝绸之路为题材创作的400余幅精品,分为写生、主题画、重彩、水墨四大部分,展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以及写意水墨的突破与创新。恰逢“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个展览表现出的前瞻性将给我们以启示。
 

  丝绸之路,这条2000年来贯穿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的“神奇之路”,在中西方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已毋庸讳言。杨晓阳关于丝绸之路主题的创作始自1985年,30年前,他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大量考察、写生、记录,感受丝路沿途的今昔,创作了大量表现丝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作品。此后多年,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和沿途直到罗马其间的多国都留下了他的脚步。美术理论家张晓凌言:“杨晓阳的为人、作品、艺术观皆可视作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物。丝绸之路对其他艺术家而言,只是一段文明传奇或令人神往的题材,对他却是全部。”



 

  多年来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杨晓阳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思考自成体系。从“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到“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和“题材模糊化、意义多元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写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创作方式,其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具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
 

  对杨晓阳自身而言,持续于丝绸之路题材深耕拓展的过程中,他的绘画技法也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转为中西结合,从写实转向了写意。
 

  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他的早期创作将坚实的造型和形体塑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对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融合趋向的深刻领悟与完整把握。这些作品在对题材的处理上不仅强调生活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而且体现出对生活意义的提炼与阐释。同时他又把这种生活之美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中,从而使其作品在主题阐释和风格上都具有了深度。



 

  不管是其早期作品在语言上的繁复性和深度刻划,还是近二十年来日趋简洁化和写意化,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都表现出在充分发挥形式语言作用的同时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挖掘主题内涵、强调作品形式美感的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与不同题材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对章法布局的重视又带来其作品结构上的严谨和清晰。所以其主体性创作的作品不仅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上一篇:“似远实近——2017罗青、涂少辉.. 下一篇:罗马三年展上傅文俊以东方哲思回..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