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资讯
田应龙的书法为何这么受通渭人的欢迎?
2015-10-28 15:09:01   作者;大众文化网  
田应龙 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栏目日前刊发郑晓华的文章《书法——艺术的中国模式》,文中提到“书法是中国第一大艺术”。这个说法与几次到中国书法之乡——甘肃省通渭县调研后的感受与思考极为契合,让人怦然心动。认为,书法应..



田应龙
 

    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栏目日前刊发郑晓华的文章《书法——艺术的中国模式》,文中提到“书法是中国第一大艺术”。这个说法与几次到中国书法之乡——甘肃省通渭县调研后的感受与思考极为契合,让人怦然心动。认为,书法应明确为中国国艺。
    在通渭县调研采访,深深体会到书法文化及其传承对通渭的深刻影响,据通渭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尽管通渭目前仍然是全国贫困县,但通渭一直都是甘肃省刑事案件发案率最低的县之一,这与通渭县的文化传承密不可分,而通渭重视文化传承的最突出表现就是书法传承。
在通渭流行这样一句话“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即便在偏远的山村,走过黄土小路,推开房门,你也会发现其家中简陋的土墙上挂着字画。
      注意到,书法家田应龙的字很受通渭人欢迎,田应龙在全国书坛并没什么名气,但通渭人爱之颇深,其原因何在呢?了解到,田应龙曾担任过通渭一中的校长,口碑甚好,家族人丁兴旺,田的儿子现在一所大学担任副校长。而找田应龙求字的,给润笔费的写,家境不好拿不出润笔费的,也照写不误。
一个众所周知却又往往被人忽略的事实是,在家中挂书法作品,一定会看重书法家的德行。至今,尚未见过谁家客厅或书房,悬挂上大奸之人的书作,更不敢想象将这样的书作置于厅堂,还能向亲友或子侄辈夸夸其谈的。
      书法是流动的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也是当代人传承华夏文脉、继承弘扬国学,发扬传统文人精神最有效最直接的纽带、最现实的抓手。
      通渭县西关小学学生刘海,曾在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奖。据刘海的父亲刘永胜介绍说,刘海从小学一年至五年级,每年都是三好生,2013年还获得了《语文报》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刘永胜说,刘海从小学一年级练习书法以来,除了背下很多古诗词认识很多繁体字以外,刘海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强,有着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学习习惯。也发现,刘海比同龄人更显得踏实稳重、彬彬有礼。而刘海身上的这些特点,是练习书法的少年儿童的共性。
      书法艺术是独特的,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字书写,能达到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正如沈尹默的评价:“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书法又是历史悠久的,其艺术魅力从汉字起源之时闪耀至今,且越来越耀眼。如今,无论从爱好者的规模、对之喜爱的忠诚度,还是在全世界传播的广度等方面说,书法都是中华艺术的佼佼者。
        认为,如果将书法确立为中国的国艺,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广普及书法文化,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养成上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横幅



板桥体横幅
 

     田应龙(1941.12——)甘肃省通渭县人,字子骧、若谷,号凤龙山人,三乐书屋主人。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甘肃省特级教师。曾任通渭一中校长,《定西日报》总编,《通渭县志》副主编,《热爱家乡丛书》主编,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通渭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第八次人代会代表。现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九州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华成功者研究会、中国延安文艺协会、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文化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席。
  书法作品曾在中央美术馆展出,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书画展并获奖。获2005年中国国学书法金奖;2006年全国离退休老干部书画大赛银奖;第二届中国农民书画展书法一等奖,有作品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收藏。小楷长卷《简注孙子兵法》、《简注道德经》、《唐诗三百首》、《红楼梦诗词歌赋》、《绘图例诠中华八德》、《汉字楷书异体字辨识》等被海内外人士收藏。作品、传略入编《中国书法》、《中国国学人物志》、《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经典》等二十多部典集。被授予“国际华人书画艺术家”、“世纪东方硬笔书法家 ”、“当代世界书画艺术家”、“中国当代国学名家”、“感动中国文化人物”,“甘肃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上一篇:全国首届博士书法邀请展在乌海市.. 下一篇:艺术市场新常态 国内如何转型升级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