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艺术教育
西安建设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2015-09-01 09:25:10   编辑;admin  
  民族、区域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它的独立性和本土性也促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各国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它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和国家的兴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民族、区域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它的独立性和本土性也促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各国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它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和国家的兴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西安地区高校共计75所,其中普通高校50所,成人高校14所,独立学院11所。目前二本以上的学院大都设立了艺术教育院、系,专科以上的院校也设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开展了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检查与评估。通过这次检查,反映出西安属地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和评定标准缺失
  虽然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颁布后,各高校陆续成立了专门管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部门,但由于“公共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再加上师资力量缺乏,师资数量和水平不达标。同时,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使各大高校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发展相对滞后,所以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独立、健全,能够得到社会公认的教学规范与成果评价体系,因而在具体教学中,管理者和教师对于管理和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没有具体标准可以参考,从而导致管理相对松散,课程的安排、教学的过程、考核的方式等因人而定,随意性太强,从而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不能有效凸显。
  2、学校及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重视度不足
  由于不计入毕业成绩考核中,学校领导及学生普遍对公共艺术课重视程度不足,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更倾向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愿选修“公共艺术课”,造成了当下“公共艺术教育”尴尬的局面。很多学生认为,艺术教育虽然能够陶冶情操,但和就业没有太大关系,因而从认识到学习态度都不予以重视。再者,教学不规范,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没有特色,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对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从开展的内容到形式缺乏对区域文化的关注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机构,在区域文化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区域文化的发展需要倚重于大学,需要大学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当前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当中,适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专门教材匮乏,对于西安地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教材中没有与之相关的内容。许多院校使用的教材不够科学、合理、系统、规范,影响了学生积极性和“公共艺术课”的教学质量,更无从发挥作为区域文化引领者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地域特色的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依据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学课程指导方案》中的明确要求:“各地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体现区域文化的内涵,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同时,在教学体系建设中融入区域文化内涵,从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区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知,从而重视、认同地域文化的价值,这对本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对西安未来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安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是历史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连接中国东部、中部、西南与西北部的天然枢纽。远古时代就有“蓝田猿人”在此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猿人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沣京,历经周秦汉唐千年的历史,西安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雄踞华夏,历史辉煌。它是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都是西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遗存。陕西地处内陆,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文化,形成了以西安为辐射的陕北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陕南的秦巴文化,为西安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条件。西安地区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如凤翔的泥塑、华县的皮影、延川的剪纸、户县农民画等,都是植根于陕西这片黄土地原生态的艺术形式,既体现了西部地域粗犷、雄浑、大气的审美品格,也体现了西部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将这些有形的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无形的文化软实力,是增加西安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最有效的途径。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西安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濒临危机,尤其是一些需要通过口传身授得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局面。许多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遭到灭顶之灾,急须通过立法、教育、宣传,来拯救和保护。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高公民素质、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关注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把陕西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等优秀的文化元素转化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把公共艺术教育与陕西地域文化结合起来,使公共艺术教育根植于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使得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与健全,有效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并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强学生对西安地域历史及民族文化精神的认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雅的艺术品位,既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创造能力的途径,也是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同时,对于西安城市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项双向有益的尝试,也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
  三、西安地域文化特色结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措施
  1、构建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加强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审美意识的学习和提高。各高校根据各自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艺术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如艺术史、艺术鉴赏、人文考察等,必修课的成绩需计入学生毕业成绩中,以引起学生更多的认识和重视。同时,将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类别的部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其次,要制定符合时代需要,合乎西安本土特色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设置的精度,多开设具有代表性、高价值与可实施性的精品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方面,如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以及民间艺术等。在课程形式上应多样化,体现各种艺术门类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从兴趣出发,注重审美能力的感知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潜质。
  2、组织专家编写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材
  教材的质量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直接影响,专门教材的编写必须适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针对的非艺术专业类的学生,尊崇简明、实践、系统和循序渐进的特点,必须注意普及与提高的结合,系统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要体现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
  在众多的地方文化资源中选择适合于本地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使其更加科学、更有地域特色。根据西安地区的文化遗产分布,归纳出几大门类,如美术、音乐、书法、戏剧、文学、艺术考古等。书法课可结合西安碑林的考察学习进行相应的学习和研究;美术课可结合陕西民间美术,如宝鸡凤翔一代的民间美术进行观摩考察;艺术考古可结合陕西周边的陵墓及博物馆实地考察,将古代美术的遗迹和遗物,直观印证于艺术史和基础理论研究之中。课程设置应形式多样,赋予知识性和创造性。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可邀请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到高校举办讲座、表演,并与教师合作开设“公共艺术课”。让学生多一些参与互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研究性为主,从而主动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普及性的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设置内、有限的资金和有限的资源状况下,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尤为重要。
  3、把公共艺术教育与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发挥高校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促进作用
  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与西安地区的文化发展建设相结合,同西安文化发展部门、美术馆、博物馆共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基地,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特色互补、资源共享,形成高校、文化机构与民间艺术团体三位一体、互惠互利的发展模式。
  各高校可与西安及周边地、市文化部门联系,联合共建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可采用校地互动、资源共享、特色互补的教育培养课程模式。在教学上可以以地方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为研究课题,充分关注地方文化艺术的传统特色,深入挖掘地域性民间艺术资源,积极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积极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申报西安地域特色的艺术研究项目,提高西安特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高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以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拓展奠定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理论基础,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文化品位和学术价值。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文化素材转化为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使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也是今后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刘英,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刘西洁,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麻元彬,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
上一篇:第五届花鸟画创作高研班招生简章 下一篇:以山水名 为艺术战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