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艺术教育
古代送别图:表现出较浓厚的私属性
2016-04-29 15:57:01   作者;大众文化网  
 明 沈周 《京江送别图》 1491年   送别图的形成:送别诗助推 至明代大兴   在文学史上,送别诗萌芽于《诗经》,其中即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语。送别诗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达到鼎盛,如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



 明 沈周 《京江送别图》 1491年
 

  送别图的形成:送别诗助推 至明代大兴
 

  在文学史上,送别诗萌芽于《诗经》,其中即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语。送别诗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达到鼎盛,如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皆为代表。这些蕴含着离情的诗歌也带动了送别图的创作,而作品中诗与画的结合也成为见证友情的一种常见形式。例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洛神回首与曹植恋恋不舍的场景,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与客人道别的场面,都是以人物为主的送别景象。

  在即将举槌的中国嘉德2016年春季拍卖会中,古代书画板块推出的两件送别图——黄道周《五月江涛送远人》与王翚、禹之鼎等人的《折柳送别图并诸家题咏》颇为亮眼,前者更是300年后首度现身拍场。古代送别图是由送别诗演变而来,发展至明代达到高峰,其创作模式主要有江岸送别与陆上送别两种。在文人的社交生活中,用诗词来寄托离愁,以绘画来表达情思,通过送别图的方式记录下彼时的情愫,也是他们一种特有的告别方式。

  以山水为主的送别图最早出现于两宋,根据石守谦的考证,北宋李公麟《阳关图》是与送别有关的早期山水图式,惜作品并未存世。此画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作,原诗中的送别地为“临皋”,因此描绘的景象是陆路送行,画上有李公麟的题诗。石守谦在《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中认为:“《阳关图》严格来说是一种因诗而作的‘诗图’,并非真为送别某人而作,但亦因牵涉对离情的处理,再加上李公麟本人在画史上所建立的声望,遂对后人作送别图一定的影响。”可见,《阳关图》更偏向于“诗图”,即以诗词入画使作品具有“送别”的意象,这也是文人画家创作的一种传统的送别图模式。

  目前所见较早的送别图是南宋佚名《送海上东人归国图》(日本常盘山文库藏),其描绘的送别景象已经基本具有了送别图的模式。《送海上东人归国图》描绘的是江岸送别的场景,构图近似于南宋马远、夏圭的边角式,作品上半部为两首长题诗,画面的右下角是松树与岩石,左边是已经起航的船只。岸头的松树下有一个小亭,送别的人或是站在亭外看着离去的小船,或是站在岸边鞠躬告别,画面充满了离别的伤感之情。

  送别图发展至明代达到兴盛,此时的书画创作在文人社交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读画与题画是文人唱和与交流的一种方式,而以书画作为赠品也成为一种风气。因此,这时送别的人群也有所扩大,包括挚友、亲戚、官宦等,送别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分为雅集型、纪游型等等。而由于文人画家职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送别图的功能开始朝两方面发展:一是作为朋友之间友谊的真实写照;二是画家出于人情世故的应景之作。

  例如,王绂的《凤城饯咏图》是为当时的太医院御医赵友同所绘,以送别图来表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王绂与赵友同的的私交甚好,王绂晚年多病,赵友同时常为其诊治,因此王绂便以画作相赠来表达感谢之情。而宫廷画家王谔创作于1510年的《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则是一种跨国友情的见证。此画是王谔送给日本旅行者佐佐木永春的作品,画上有14位官员以及画家的题跋。唐寅的《金阊别意》则是送给一位苏州地方官员的作品。唐寅在画中题诗称:“古旧情凄切,穷民泪泗涟。倾危望扶植,丹陛莫留连”,应酬式的渲染了送别之情。此外,清代送别图延续了明代的传统,但已不及明代繁荣。画家王时敏、王翚、禹之鼎、黄慎等人都有送别图传世。
 

  送别图的模式:江岸送别与陆上送别
 

  从作品内容来看,古代送别图的意象源自送别诗,如柳树、河水与美酒等,画中多出现长亭、折柳、兰舟或是正在作揖的人物。两宋时期的送别图多为立轴形式,构图一般是将有送别人物的坡岸与远去的船只安排成左右对称的形式。到明代,画家喜欢以横卷的形式描绘送别图,这样在处理画面的布局与诗文的题写上能够更加灵活与多样。此外,送别图发展至明代已经形成两种主要的模式:一是以江岸送别为主的模式;二是以陆地送别为主的模式。

  传统江岸送别模式的作品一般采用一河两岸的构图,取景多选择具有送别意象的景物。例如,明代画家沈周创作于1491年的《京江送别图》描绘的是他与友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场景。吴愈是沈周的亲友,文徵明的岳丈,他所上任的叙州在当时是荒凉偏远之地。作品的后幅有沈周自题跋文,详细记述了创作此图的原由,另有祝允明所书《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等跋文。画中的吴愈乘舟远去,众人在岸边长揖挥别。两岸的景色为江南风光,远山以粗笔披麻皴绘出,墨色浓重苍润,作品借景抒情,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意。此外,明代画家文伯仁的《秋浦送别图》、丁云鹏的《寒江送别图》皆为江岸送别的图式。

  陆上送别模式的作品在明代中期以后大量出现,作品以山水与树石为主景,烘托出瑰丽的气势,并以小桥流水作为点缀。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作品开始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构图与内容上不再完全按照之前的图式来描绘,而是根据临别居住地或是聚会时的场景特点来创作。例如,清代画家王原祁《送别诗意图》是为其前辈龚秉直所绘。王原祁与龚秉直的交情很深,曾为他创作过多件作品。在题跋中王原祁以长诗抒发了不舍的离情,并言:“门旅雁两三声,我去西江君北征。一片楼头寒夜月,桃花流水隔年情。两载相思南北分,孤舟淮浦忽逢君。离愁一夜连床话,湖岸西风浪接云。”可以看出王原祁在听闻龚氏北征的消息后,心中蕴藏了无限的离愁。但《送别诗意图》并未被这种伤感之情所笼罩,而是通过蓊郁的树木与繁复的山石构筑出一种高古清幽的意境。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以表现地方的特有景物为主,如沈周笔下的送别图曾多次描绘虎丘山,有《虎丘送别图》《虎丘恋别图》等作品。前者并未取虎丘山的实景入画,而是用山水比德的方式来赞誉友人;后者选取了一片丘陵地,画中的山石墨色淡雅,树木用笔概括。岸上共有四人,其中的两人向即将远行的友人作拜别之态。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创作送别图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升,表现出较浓厚的私属性。并且作品的写实性也有所加强,不仅记录了现实中的美景,同时也表现出朋友之间共同的生活经验。

上一篇:艺术“跨界”是创作者非常惯用的.. 下一篇:张强:新水墨创作要建立理论体系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