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艺术收藏
2016年新媒体艺术会成为市场热点吗?
2016-02-06 14:52:53   作者;大众文化网  
  2016年伊始,数场以艺术和科技为主题的展览和研讨会在国内外的艺术机构启动。主办单位不乏一些向来善于发掘和呈现最新艺术趋势的美术馆,这些开年举办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活动,也为2016年的艺术世界带来风向标式的趋势指向。   1月23日,在上海开幕的&ldq..


  2016年伊始,数场以艺术和科技为主题的展览和研讨会在国内外的艺术机构启动。主办单位不乏一些向来善于发掘和呈现最新艺术趋势的美术馆,这些开年举办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活动,也为2016年的艺术世界带来风向标式的趋势指向。

  1月23日,在上海开幕的“明和电机:超常识机械”和在台北开幕的物·理”两场展览展现了亚洲地区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联;1月29日,伦敦白教堂美术馆开展的“电子高速公路(2016-1966)”则以全面的视角回顾了60年代以来计算机及网络科技对艺术的影响;纽约时间1月30日,新美术馆启动名为 “开放记分:艺术与科技2016”的系列研讨会,邀请艺界人士探讨现今艺术与科技的关系;1月31日,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太平洋电影档案馆开馆展“生命的建筑”旨在消解艺术与科学的界限;2月6日,即将于本年度启动“Pace Art + Technology”项目的佩斯画廊以日本团队TeamLab的个展打头阵,或许也将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带来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关注。

  2016年1月23日,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举办“明和电机:超常识机械”展览。开幕式现场,明和电机表演了其团体音乐会“松・竹・梅”三种规格中的最高规格“松”。演出由社长土佐信道带领全员上阵,展示了“鱼器”、 “筑波” 、“声音” 、“雪绒花”全部四系列的演奏。明和电机是1993年成立的一个日本综合艺术团体,他们从电器公司改组而来,生产机械化艺术品,并使用自己的产品制作音乐、进行搞怪现场表演。他们的产品都有很高的辨识度:蒸汽朋克式的机械外观、怪异到有些愚蠢的物品组合、穿着天蓝色连体工作服的日本人……不过,明和电机的作品都有高水准的技术含量,可是说是日本工匠精神的充分体现。



  1月23日,台北市立美术馆匠心筹划的《物·理》一展正式启动。来自8个国家的14个创作团队,借由空气、声音、光、电、水等自然元素的操作,共同开启一场跨五感的现象体验。本展还邀请数学作家赖以威主持“超展开教室”计划。本次展览力图透过科学家的眼睛,烘托当代艺术,在艺术的语言之外,进入科普的推演,为解读作品带来不一样的思索切入点。

  1月29日,“电子高速公路(2016-1966)”展览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开幕,展出白南准、黑托·史泰耶、希瑟·菲利普森等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本次展览按照时间轴倒叙,回溯2016年到1966年的50年内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对“科技”这一概念的感性呼应。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呈现活跃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艺术与科技实验组”(E.A.T.)的艺术作品。

  1月31日,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太平洋电影档案馆重新开馆。这是欧美顶尖院校的艺术博物馆一直以来尝试打破专业藩篱,在科学与艺术间架设桥梁的重要个案。在博物馆的开馆展“生命的建筑”中,观众可以看到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 海克尔错综复杂的放射虫素描,以及西班牙“神经科学之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有关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速写,展览还将科学绘画与西藏曼陀罗、16世纪蕾丝残片和一些相对传统的艺术品充分融合展出。“当你观看展出的这些作品,你会不太确定它们属于什么门类,”馆长拉里·林德尔说,他表示这将是一个“彻底跨学科”的展览。



  2月6日,日本艺术小组TeamLab的个展“Living Digital Space and Future Parks”将在佩斯画廊的硅谷展厅开幕。这个小组于2001年成立于东京,是一个包括程序员、工程师、数学家、建筑师、网页设计师、CG动画师、平面设计师、艺术家和编辑等精英的超级团体。他们将精密的前沿科技与人文相融合,创作了一系列数字艺术作品。本次展览也是佩斯画廊今年的新媒体项目“PACE Art + Technology”的首秀,该项目旨在鼓励那些探索艺术与科技关系的艺术家、艺术团体及工作室。这也将是佩斯长期关注数字艺术、交互科技等艺术实践的全新项目。佩斯画廊曾为视觉艺术大师Robert Whitman和“光与空间”运动代表人物James Turrell、Robert Irwin等人举办过多次重要个展,近年则签月了蜚声国际的德国新媒体艺术家Carsten Nicolai及体验式装置《雨屋》的创作者“兰登国际”。 

  新媒体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革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并使用摄影、电影、电视等各种技术来从事创作。激浪派的白南准是最早从事新媒体创作的一批艺术家。从60年代开始,他就以电视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技术广泛实践在他的创作之中。



  60年代时代的美国E.A.T.小组,也是研究艺术与科技融合时一个绕不过去的案列。其成员包括安迪·沃霍尔、伊冯· 瑞娜、 罗伯特· 劳森伯格、约翰· 凯奇等为人熟知的艺术家。E.A.T.的实践涉及行为艺术、实验噪音、音乐与舞台剧领域,填补了当时达达主义和激浪派的触角所未涉及的缝隙。90 年代的新媒体艺术被认为是继承了E.A.T. 的传统,而2000年以来的“艺术科学运动”也被认为是E.A.T. 的重组。

  70年代初,欧美尝试在大众电视网中接纳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并提供将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结合的实验场所。如1973年,白南准与工程师阿比合作,开发了同步混像器,成为今天电视编辑的基本功能之一。70年代后期,一些欧美的国家艺术基金也开始赞助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从80年代开始,新媒体艺术中的录像艺术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出尽风头。90年代以后,世界各大艺术馆纷纷举办专门的录像展览和录像节。现如今,德国、美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都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媒体艺术博物馆。



  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实践历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原创的过程,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国美举办了中国第一次新媒体艺术展《现象与影像》。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张培力,王功新、陈绍雄等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经过二十几年的艺术实践,中国新媒体艺术在作品观念、影响模式和主题方面都进行了中国化的实验。

  近几年,许多重要机构推出的大型展览都关注了这个艺术门类,比如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人机未来”、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馆展“多重宇宙”、中国美术馆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央美院美术馆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迷因城市:骇进现实”艺术节等。在学院教育方面,各大美院也纷纷设立新媒体艺术专业,如中国美术学院在2001年9月建立了新媒体艺术中心。私人美术机构也将关注的触角伸向新媒体艺术领域。



  中国美术馆作为全球第一个将“新媒体艺术”列入学术视野,并成功实现三年展规模的美术馆,自2008年举办第一届展览以来,吸引了大批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2014年的 “齐物等观”展览邀请了来自22个国家的58组件媒体艺术作品,是一次国际新媒体艺术大规模的集中亮相。

  近两年,国内更多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开始关注中国年轻一代的新媒体艺术家。香格纳画廊在2014年推出了一场跨年展:“V&P”,主要关注录像与摄影两种新媒介的创作;2014年12月13日,“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在佩斯北京、常青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同时开幕,呈现了34位艺术家的创作,展出作品大多为“新媒体”作品;2015年9月24日,北京公社与艺术家陆扬首次合作展览“妄想曼陀罗”;2015年10月17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编辑景观:媒介化之后的个体与工作方式”群展,在受邀参展的17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年轻艺术家中,运用新媒介方式进行创作的就将近一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对“新媒体”的关注也值得一提,从2015年6月11日首次举办的何翔宇个展到陶辉个展,以及李明个展,所推出的艺术家几乎都以“新媒体”的创作为主。



  【结语】今天,艺术对高科技的应用似乎已进入新纪元。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最前沿的活跃领域,也是最具当代性、综合性和实验性的。“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艺术的前行,也许现在看起来还非常前卫的各种‘新媒体’艺术,在十年之后,大家就会觉得艺术其实就是这个样子的。”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这样说道。艺术界何时会刮起“新媒体”的热潮?从2016年年初的展览势头来看,新媒体艺术无疑值得更多的关注。
 



 

 
上一篇:张敏杰:世界壁画艺术的造型与构图 下一篇:曾道松:“不忘初心,传承中国古..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