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 红木家具
天然造型的乌木市场前景看好
2015-09-22 11:00:20   作者;大众文化网  
  乌木形成时间大多在3000年至8000年不等,还不足以成为植物化石;同样,它也不属于矿产。 乌木又称阴沉木,是楠木、红椿、麻柳等树木因自然灾害埋入淤泥中,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经长达成千上万年的碳化过程形成的。因树种的不同,市场价值又有不 同,以楠木..


 

  乌木形成时间大多在3000年至8000年不等,还不足以成为植物化石;同样,它也不属于矿产。 乌木又称阴沉木,是楠木、红椿、麻柳等树木因自然灾害埋入淤泥中,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经长达成千上万年的碳化过程形成的。因树种的不同,市场价值又有不 同,以楠木属的金丝楠木最为昂贵,可达八至十万元每立方,而年代越久,保存越完好,价格也越高。“乌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产自于非洲、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黑色木材,也叫“角乌”,其外形与紫檀极为接近,其多数为空心,难 出大料;另一种是四川人所说的阴沉木,也称为“乌木”,是地壳变动、山崩洪水等自然变易使埋藏在古河床下数千年的古木经过物理、化学等长期的反应,形成似 石非石、似木非木的物品,主产于成都平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现在木材市场上所称的“乌木”一般是指黑色非洲乌木,它是树木树种的一类别,属于国 家红木标准的一种。  

  形成乌木(阴沉木) 的树木种类繁多,有:麻柳树、青冈树、香樟树、楠木(金丝楠木、小叶楠木)、红椿木、红豆杉、马桑、黄柳木、黄柏、槐木、檀木等(至今发现的阴沉木常见有 青冈、麻柳、香樟、红椿、楠木五种)。一般带有香味和杀菌特征的树种才能形成(但并不是所有已形成的阴沉木都有香味,其要根据形成树种不同,而决定是否有 香味;一般楠木阴沉木有香味)。



 

  乌木本质坚硬(铁力阴沉木最硬,红椿阴沉木较软;其形成阴沉木并返阳(自然阴干)之后能否沉于水下,取决于其形成树种的不同,有沉有浮均有—特别是成品小件一般浮于水面)。阴沉木比较奇特。

  阴 沉木其色泽大多通体乌黑,也有外黑内红(如古红椿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年以上,才能形成此色),或外黑内黄(如古金丝楠木,在地下埋藏四千年以上,才有此 色)、外黑内绿(如桢楠)、色彩渐变的;其原生古树仅为红椿、楠木、青杠、麻柳、香樟、花楸等品种,并不是所有的古木都能成为乌木,也并不是乌木都是黑色 的,或黑色的就是乌木,如印度、缅甸所产的黑木和中国的柿子木、柴油檀木、鸡翅木,就是黑色的现代木(是树木树种的一类别,现代的“乌木”是指在国家红木 标准的一种)。

 

  代阴沉木之所以格外珍贵,其中原因之一是古代大型的基础建设较少,河流水量也充沛(不像当前这么多干 旱)更缺乏大型的挖掘和吊装设备、挖沙船等,因此能发现和运回的阴沉木比较少,此为第一珍贵;其次阴沉木形成的特点也注定它在以往很难发现大型成材,且当 它离开形成的环境后,温湿度等都环境变化比较大,保管不善也容易会出现开裂等状况,影响利用率,因此也显珍贵;最后就是传统文化中认为其在地底下埋藏千年 而不腐,认为它已具有灵性,能辟邪纳福等等,就更显珍贵了。

  家具制作一般也需要比较好的整块大料,因此无论从用料用量需求还是保养、传统文化等方面来说,都导致用阴沉木做的家具格外显得珍贵。(更不用说有人专门炒了)

  由于乌木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量越来越少,一些天然造型的乌木艺术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乌木未出土就被人以500余万元拍得;因太长太重被切成两段运走

  1 月5日,在位于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明月江的一条支流的河床上打捞起一根长22米、重超60吨、价值不菲的千年乌木。据在现场的专家介绍,该段乌木被深埋于 数10米深的河床已有3000余年,且保存完好,木质坚硬。乌木购买主于1月5日和6日组织两辆挖掘机,在河滩上昼夜不停地施工两个昼夜,终于将该段乌木 刨出水面,抬至河岸边。然而,当一切准备妥当后,该段体型巨大的乌木因无法装上大卡车运走外地。经买主合议之后,命令施工人员将乌木锯成了 17米和5米长的两截,并分批装载上车后驶离施工现场。

上一篇:曾道松:明清家具是代表历史的,.. 下一篇:香港苏富比:将推明式家具专场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