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孔子儒学 >> 对外交流
孔子学院“牵手”台湾书院 共促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2015-05-10 11:55:22   编辑;admin  
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一直是民革中央工作的重要领域。在今年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孔子学院与台湾书院合作共促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提案》,呼吁两岸就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加强合作,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据了解,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展国际..

    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一直是民革中央工作的重要领域。在今年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孔子学院与台湾书院合作共促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提案》,呼吁两岸就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加强合作,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据了解,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我国大陆已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台湾当局近年来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台湾书院”。民革中央认为,尽管两岸开办“孔子学院”与“台湾书院”的目的、理念和具体举措仍存在一定差异,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精神支撑,为两岸共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应是两岸双方的最大共识。目前来看,孔子学院的主管单位“国家汉办”与台湾书院的主管单位台湾地区文化主管部门都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都曾经招致设立地的疑虑和阻碍。民革中央建议,两岸就文化传播合作建立一个双向稳定的专门交流管理机制与对话平台,淡化政府和官方色彩,立足文化交流,做好海外中华文化传播和汉学教育。

  “大陆方面不仅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外交条件。而台湾地区在发展进程中塑造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多元、丰富面貌,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两者能很好结合,必能创造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更好局面,有力地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更好地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李霭君说。“通过台湾书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机制进行试点,以备于将来扩展到文化、教育等其他领域。”

  据记者了解,大陆地区中华文化推广措施主要包括:设立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中美网络语言教学、教材和影像及多媒体制作、国内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建设、汉语水平考试、世界汉语大会和汉语桥比赛、汉语桥基金和援助国外中文图书馆等。台湾书院在数量和投入上远不及孔子学院,但在教材、教法上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色,贴近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其推广措施主要包括:设立台湾书院及联络点、中华语文教学及繁体字推广、设置台湾书院数位资讯整合平台、向世界介绍多元的台湾地区文化、办理台湾书院奖助学金等。尤其是台湾书院设置了“台湾书院数字信息整合平台”,展现了台湾地区先进软件开发成果、数字信息发展技术与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

  “两岸通过合作,可以互补教学、交流文化传播经验,提供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产品和课程。”李霭君说,孔子学院目前仅以汉语教学为主,发展深度、精度受限,如把台湾书院的繁体字教学内容界定为面向高层次的汉语学习者和汉学研究者,即是对孔子学院当前汉语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

  当前,两岸文化传播教师的从业标准和汉语言水平资格认证并不统一。为推动两岸合作,民革中央认为应当对二者进行共同认证,通过建立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播教师的从业标准与汉语言水平资格,优化现有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争取使其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国际标准。李霭君进一步表示,这样做有利于划定教师准入的门槛,培训文化传播专业技能,避免目前教师素质层次不齐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将汉语言水平资格的取得作为国际学生留学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必备要件之一。“该项工作在两岸共同开展之后,还可以继续针对新加坡等一些传统上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与地区进行推广,使之认同我们的标准,并进一步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权威地位。”

  民革中央表示,希望孔子学院和台湾书院都能以坦诚的心态、方式进行合作,不仅有利于面向海内外共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更可扩展“一个中国”的共同影响,加强两岸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这对复兴中华文化软实力、共圆中华民族梦具有历史意义。

上一篇:儒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 下一篇:“荀子思想与依法治国”学术研讨..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