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铺   会员中心   登记商家
首页 > 徐仁乾书法馆 | 首页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影视 | 商城
个人简介
徐仁乾
登记时间:2016-06-28
收藏本商铺 发送站内信
分享到: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大众文化网

访客留言
验证码:
内容:

请注意文明用语,留言内容不能超过500个字;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7—4891082
联 系 人:徐仁乾
邮箱地址:dzwhkf@163.com
公司新闻
中国书画名家徐仁乾艺术人生访谈录
时间:2016-06-28

徐仁乾

徐仁乾

  煤炭素有“黑金”之称,因为从经济层面来看,其能产生巨大的利益价值,然而从历史角度去说,这是沉淀了上万年的宝贵资源。不论任何事物,凡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都会带有天然的灵性,这种灵性又在渐渐积蓄着某种能量,而能量在爆发时,则会诞生一个传奇。徐仁乾,正是天公不拘一格,为中原大地送来的珍贵礼物。他的人生,不仅与煤矿工作息息相关,更与翰墨书香渊源深厚。似乎他正在把“黑金”土地上的性灵转化成具有精神内涵,且具备文化价值的“墨金”传奇。

  徐仁乾先生,不仅是河南洛阳煤炭行业的领袖人物之一,亦是称道当今书法界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拥有企业家与艺术家双重身份的徐先生,身居要职,平时工作繁多,经过几次相约,笔者最终还是有幸能与他在电话中小谈片刻。虽未曾谋面,但电话那头温和的声音与平易热情的态度,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徐仁乾先生不单艺术卓尔不群,而且一定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好领导。

  “黑金”土地 笔耕不辍

  我们的谈话从徐先生与书法的结缘开始。他把思绪拉回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徐仁乾先生出生在洛阳偃师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曾多年居住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旁侧。十三朝古都洛阳,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学蕴深厚的风水宝地。当徐仁乾先生还只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时候,村里过春节时家家所贴对联上龙飞凤舞的墨迹,就给他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许正是这时候,大自然的性灵就触碰到了这个孩童的天赋禀性,让他渐渐痴迷于千变万化的墨韵带来的美感享受中,不断引领他徜徉于悠远的书香意境。自此以后,徐仁乾先生便走上了书法研习的启蒙之路。

  一般来说,学习书法从临帖开始,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要想找到一本字帖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对于徐先生来讲,最方便的学习渠道只能是看报纸上时而登出的书法作品,得之就如获至宝,翻来覆去地欣赏与临摹。在徐仁乾先生十七岁的时候,被分配到了洛阳龙门煤业有限公司,做了一名最普通的采煤工人。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与研学材料的匮乏让徐先生倍感煎熬,但同时,这种煎熬也在不断地激发着他对书艺之学的热望,他努力向学,不坠青云之志,即便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也临池不辍。

  “采煤的工作我估计你肯定没有接触过,苦!脏!累!非常地辛苦!每天下了班以后,人都能累到不想动,我也曾想过要放弃,不写了,但当时一想,又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知识和文化才能改变命运。所以后来,再苦再累,我还是把写字坚持下来了,同时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虽然条件艰苦,但徐先生那根挥毫泼墨的神经总是在异常兴奋地跳动。工作之余劳作间隙,他借助西瓜皮或者一节随便的小棍棒,比比划划,琢琢磨磨,无不流露出书法的浓厚冲动癫狂,就是在在没有毛笔的情况下,这种兴奋感被转化为让西瓜皮都可以变成书写工具的特殊灵感。

  “我跟你说啊,这西瓜皮真算是不错的‘笔’,因为它带有水份,是湿的,在地上写出来能有墨的感觉,能看到干湿浓淡的状态……”。说完,是一连串轻松的笑,略显调皮的语调中能看出徐先生怀揣的童心,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当时虽苦犹乐的精神状态。

  追溯我国毛笔的发展,毛笔的雏形,殷商时期还都仅只是在竹棍上绑一撮毛就当笔来用了,所谓运笔也没那么多讲究,人们有时甚至用一根竹棍加一捧沙子铺开,就能在地上练字。当时,文字主要还是用作记录的符号而已。到了宋元明以后,毛笔的制式才和现在的相同,书写工具得到发展,字也能写得好看很多,这才让文字除了记录功能以外,逐渐增添了审美情趣。于是,书法艺术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说,徐仁乾先生的灵感正是在冥冥中与书法的本质契合——只要愿意,任何物体都可以用作书写工具。

  徐仁乾先生正值韶华时,经历过我国十年文化浩劫的灰暗时期。在这期间,被埋没的人才,被耽误的青春数不胜数。在普通工人中,还能对精神文化怀有崇敬,对知识学习饱含热情的更是凤毛麟角。但也正是这样的人,才成为后来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徐仁乾先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个中翘楚。他靠着勤奋和业务实力,不断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和提拔,从一个最普通的采煤工人逐步晋升为现在洛阳龙门煤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提起洛阳的龙门,习书之人都会联想到作为造像题记而留存下来的“龙门二十品”,历来被书法家们视为法书圭臬,无不顶礼膜拜。而徐仁乾先生自参加工作之日起,每天都能与这珍贵的历史遗迹为师为伴,目染品读之间,逐渐与它融为一体。

  墨之风韵 金之珍品

  对于书法学习而言,熏陶往往比单纯的苦练来得更有效,但同时二者又相辅相成。熏陶能意会精神,苦练可得其筋骨。徐仁乾先生在艰苦环境下的乐观与专注,使他能够不断从古人遗迹的里领会精要,加之心手合一地不辍临池,让他的书法水平在光阴荏苒中急速精进。徐先生在龙门石窟附近居住和工作的这数十年,“龙门二十品”古朴、端严的艺术精神,犹潺潺清泉、涓涓细流般滋养着他的艺术生命,成为他书法成就大放异彩的底蕴基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市面上逐渐能找到书法字帖时,徐仁乾先生便又开始形柳颜风骨,后习“二王”法度,再从汉隶到魏碑,遍临碑帖,慎思笃行,把不同品类的字体在习学中逐步熔冶,最终发展为青出于蓝却又风采独彰的自我书格。

  “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就慢慢悟出来,临摹古人的东西主要是体悟他们作品的神韵,领会技法的运用,之后把所有学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形成自我风格是最终目的,并非单纯地模仿前人。”由此可观,徐仁乾先生自我风格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自觉的发现,是在自然而然中内化出的体式。

  观古今书画界之贤能,都把“师法自然,写胸中逸气”作为亘古追求,把“任情恣性,澄怀观道”奉为书界极致。自然之万趣在众生眼中展现出万千变化的神韵,文人们把其神思汇聚笔下,或书或画,恣情挥洒出一幅幅丹青墨卷。自古书画,皆是形出自然的同源共生,观隋僧智永之永字八诀:侧、勒、弩、趯,策、掠、啄、磔,每字之表述无一不是从自然物状和形态中取而用之,不仅是习书之法,更能从中感受到画面之美。徐仁乾先生在自然中悟此“自由”,让其作品充满书中画韵、画中书势的审美旨趣。

  徐仁乾先生擅写行草,在其书法作品中,最吸引笔者的是他《沁园春 雪》的横幅。在此不以俗套的类古人笔意来赞其艺术魅力,单从“师出自然”的法则来衡量其作品内涵。其字体结构点画呼应,上称下载,东映西带,疏密欹正,呈紧凑美观,险中有稳,稳中有变之势;笔运酣畅,气势流动,收纵有度使字形筋骨劲健,血肉丰腴;墨之浓淡又相得益彰,未伤神采,不滞锋毫;通篇作品分间布白,不令偏侧,一气呵成的酣畅使脉络连贯,气宇融合,神气外露而精气内含!种种独具一格的创意,让毛泽东笔下磅礴大气的名章佳句绽放出扑面而来的生动气韵。

  “我的体会是,用什么体来写,要根据写的内容不同来决定。” 徐仁乾先生对气韵的体会尤为敏感,他也擅写隶书,《厚德载物》《宁静致远》等都属佳作。在他看来,这些题材就适合用隶书来写,《厚德载物》的敦厚和包容,以隶体“蚕头雁尾”的凝重与端庄来体现再适合不过;《宁静致远》的沉稳与开阔,也能被隶书之沉实,深邃淋漓表现。

  要说《沁园春 雪》表达了徐先生疏放纵逸的个性,那么《厚德载物》《宁静致远》则是他多年来对工作和生活的追求。可见,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能从书韵中得到宽仁秉厚之给养。在洛阳龙门煤业有限公司员工的眼里,徐仁乾是一位没有架子、随和可亲的好领导。虽然他的作品目前已价值不菲,但只要员工开口求墨宝,他便二话不说,挥毫而作。他希望通过这样的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书法这一中华文化之瑰宝,为书法艺术的传播做个实实在在的践行者。

  如今的徐仁乾,更加注重艺术的内在探索和乐善助人的品德修行。他把淬炼数十载的风雨兼程化为连绵无止的笔端风华,在翰墨中参悟人生,在修行中得道自然。探索无止境。徐先生在书艺之路上,依然拥赤子之心,孜孜以求,不倦研习。相信不久,他所谱就的“墨金”传奇也将成为书法界一座不朽丰碑。(记者:杨丹菲)

精气神

精气神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