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铺   会员中心   登记商家
首页 > 周春明篆刻艺术网 | 首页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影视 | 商城
个人简介
周春明
登记时间:2015-12-28
收藏本商铺 发送站内信
分享到: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大众文化网

访客留言
验证码:
内容:

请注意文明用语,留言内容不能超过500个字;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991432344
联 系 人:周春明
邮箱地址:330165197@qq.com
统计信息
  • ·访客留言共:4 条
  • ·页面点击量:76824 次
  • 新闻动态
    ·依意选形 以形彰艺 开辟篆刻..
    ·形意篆刻创始人 周春明
    友情链接
    公司新闻
    依意选形 以形彰艺 开辟篆刻艺术新天地
    时间:2016-01-21

        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自兴起至今,经过历代印人艰苦的创造、发展,不仅拥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其艺术成就之高,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已成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和欣赏艺术。但是欣赏篆刻艺术,首先必须理解篆刻艺术的本质,掌握篆刻学领域的知识及有关理论,否则就无法对作品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价。笔者认为,篆刻和其他艺术一样,应当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表现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将篆刻的传统艺术精华与新时代的文化元素紧密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作品。

    一、 追本溯源,篆刻是一门象形艺术

        说起篆刻,应追溯到四、五千年前远古人在野外岩石上的岩画。他们赤裸着身子,趴在石头上,一边沐浴着太阳,一边透露自己的心迹:射猎、劳作、哺乳、爱情、祭祀。他们率真地在那里表达生与死,表达风和雨,表达洪水猛兽,鬼魅豺狼……他们是真正接地气的艺术家,他们把艺术之根紧紧扎在脚下的泥土里。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汇,思维的更新,艺术家们更多的则是坐在家里,地上铺了水泥,铺了高档地板或大理石,一把刻刀,一杯茶水,蛰居斗室“闭门造车”;有的还用电脑3D打印,一次成型;把篆刻禁锢在了一个狭小的方寸之间,自称篆刻大家。这些所谓行内专家自认为是门内高手无人能敌,其实这些人只是闭门造学,墨守成规,纯粹以临摹古代名家逼真而炫耀,这样恰恰偏离了艺术的本质,也阻碍了艺术的发展,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篆刻就会偏离航道而逐渐走向死亡的坟墓。
        篆刻艺术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不是“雕虫小技”,当然也不是高不可攀。然而要使篆刻艺术达到较高境界,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修养,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笔尤有墨”而不是只有“刀与石”。我们学习篆刻艺术,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在继续传统艺术的同时,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只有通过学习它,才能掌握它,才能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二、 静心养气,篆刻要耐得住寂寞

        从事艺术的人都必须耐得住寂寞,篆刻概莫能外。在书画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一百个画家能出十个书法家,十个书法家能出一个篆刻家”。足以见晓篆刻艺术的艰难和深邃。对任何名作,要吸收、溶化、创造、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篆刻语言,要使之达到一定的水准和高度,并非一件易事,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底气和灵气,而灵气的背后是功力,功力的背后是寂寞,功力并不必然产生灵气,而寂寞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功力。齐白石当年说:“篆刻痛快事。”我想他一定是在经受了苦难的“寂寞”之后,一方理想之印诞生了,于是痛快之情溢于言表。搞艺术尤其是篆刻艺术,须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一印虽只方寸大小,其艺术境界却浩渺无涯,包含了一切深邃、古奥、奇崛、玄妙、平淡、简远、沉厚……其审意定形、谋章布局、书法态势、线条的动与静、边框的保留与残缺、刀法的秀美与刚毅等,须象对待精品工程一样细心雕磨、反复斟酌、仔细权衡、巧妙构思,方能创作出上乘之作。
        我非常推崇秦风汉印,而又不假于前贤作茧自缚,该继承者规范发扬传统之风,该创新者又大胆择食良桑,吐精美之丝作莹亮之茧,破茧化蝶,产生质变,结出艺术之果。整天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里细心研磨、观察、领悟,每作一印,不即动手,“冥搜万象”,对其章法布篆冷静思考、左右权衡、举一反三,乃至成竹在胸,印面如在眼前隐现,乃即捉石,乘兴下刀,一挥而就。

    三、 象形会意,篆刻力求形意兼备

        在中国古代“六书”象形会意的基础上大胆创意。我所做的,就是将各具不同风格的篆刻糅合在一起,解除掉所有束缚,让读者的心灵,凭借着万物自然的感性自由地发挥,既简洁又隐蔽,即依照内容含义来选择相应图案和字体以彰显意境。比如,篆刻“腾飞”,笔画必须遒劲有力浩气活跃,不要边框,才具有展翅翱翔腾飞的意境;篆刻“自然和谐”,形状要柔和,笔画还要纤细自然,排布协调;篆刻“自强不息”,笔画就应刚硬。在我们篆刻久远的历史当中,一些名家总会以为他唯一拥有篆刻真谛而排除其他的派别,这是狂妄自大的。在许多报刊发表的篆刻,都打破不了框架之限,他们始终把篆刻当印章当书法来处理,字字俱到。我们篆刻的核心,应该不繁琐,不僵硬,不可有固定模式,要把呆板的内容刻的活跃,以无意为有意,融图案含其意,自然而然。如我篆刻“虔诚向佛”,则以跪地烧香的人来表达对佛的虔诚,篆刻“难中献爱心”,在一个“难”字中间刻一红桃心,再在心中刻一“爱”字来体现,篆刻“中国梦”是在中国地图中间刻一“梦”,图文并茂,象形会意,阴阳调配,简捷明了,既有美感又富有想象空间。从整体效果上来看,很富有画意和诗意,线条圆活,具有诗境般的节奏和旋律。根据具体字形来确定章法,亦能因章法改造文字,将足以构成篆刻之美的各种因素诸如排叠、错落、虚实、奇正等等巧妙地加以整合配置,最大限度地为我追求的审美效果服务。这些,就是我经过多年篆刻收获的思考而创立的形意篆刻,也就是依意选形选字体,达到彰显内容的意境。

    四、 面向大众,篆刻植根于民间

        篆刻艺术应大众化兼具个性化。篆刻艺术只有大众化,才有生存的生态。而只是千篇一律的大众化,又无法彰显别具一格的个性。为了避免这种互相模仿的现象,我们的印人就得违心地去适应我们的现实,调整开创我们的篆刻艺术形式。毋庸讳言地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印章的书体形式成为欣赏的极大局限,不要说书画队伍中绝大部分人对印章艺术状态不甚了解,多为人云亦云,不得要领,就是印章行当之中的人,深解其中三昧者,不能以普遍曰之,更何况面对一般人群。好多行家里手或美术编辑,不了解其文字内容,不能判定其意境高低,只有微微点头自我陶醉,自我满足,前景只能是暗淡的。我想,大众化的一个内容,应该是文字及形式的多样化,应该在可识可读方面下功夫。使识读的人群壮大起来,阻止中国文化肤薄化的倾向。一方面艺术家屈就一般人群,同时艺术家更得影响一般人群,真正提高民族审美水准。在现代拜师求艺中,只有流的灌输,没有源的探求,对中国文字充其量只有一半的了解,这不能不说是运用中国文字的人的大悲哀。中国印章的发展和生存,只能靠百倍的努力去解决。我常想,近年来,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为何能风靡城乡僻壤,筷子兄弟《小苹果》为何能各行各业舞动起来?就是因为,他走在基层,面向基层,它的根植扎于民间。同样,篆刻艺术也应该低头向下,走向民间,与大众握手。

    五、 师法自然,篆刻艺术之树常青

        师古师今师自然,无师自通赋成天。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深入自然汲取灵感,艺术必会更加灿烂。如果整天坐在家里闭门造车和纯粹地临摹仿古,篆刻只会成为“高仿”而失去发展。要摆脱用功只在字上,不拘泥于平面艺术,开创篆刻的立体化、形象化、动感化,有了骨血,才能够行走,在调动人的理性思维的同时,更多地激活人的感性意识。比如,我曾篆刻“三人行必有我师”,画面唯美,可以看出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带着一男一女两个身材苗条的徒弟,三人携手在旷野同行。我的篆刻还包含道教思想,如“他来了又走了”,设计的是用太极阴阳来表现生与死,“他来了”用朱文,“又走了”因白文,“滴水穿石”用水点滴在石上久而久之把石头穿通落了下来,让人看到了超凡物外的大境界之美妙。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带来的启迪。

    六、开今创新,篆刻艺术绚丽多彩

        对传统的东西虔诚继承,又要把传统视作负担,这需要用很大的勇气和才气才能走出传统。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去表现“开今”,就必须在创作上即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有所发展,要致力于以形意来表情达意。不刻意固守传统篆刻字法、篆法的规矩,大胆注入现代艺术的审美因素和文化元素,追求“形意”所隐含的独特美感,这正如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说“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追求的东西,如果与美不兼容,就必须让路给美。”这也是篆刻发展的出路与创新。新华网高级编辑刘江先生说: “意的表达不可太露,使人感到笔、刀、形有尽而意无穷。若直陈其事,便不是好的作品。”篆刻作品是意为先,再辅以形,细细品味真是妙哉!有人刻印,形象逼真,毫发皆具,缺乏“掩其部分而微露点滴之美”。若微露其意,反而使人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美感,增加了观赏者回味与想象的余地。形意象你的造型,其艺术张力都是浑厚、宽博的,给人一种启示、一种联想。而形意篆刻要抓住含蓄美的准则,拓展随“意”雕刻的空间,尽情地表现客观万象,情感、意趣,真正使印面“活”起来且富有表现力,达到“方寸天地,气象万千,印外求印,意趣盎然”的艺术效果,在刀与石的碰撞中产生出艺术的火花。
        意由自然出,境由心灵悟。篆刻没有固定模式,依意选形,以形彰艺,才是篆刻艺术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