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铺   会员中心   登记商家
首页 > 李一艺术馆 | 首页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影视 | 商城
个人简介
李一
登记时间:2015-05-24
收藏本商铺 发送站内信
分享到: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大众文化网

访客留言
验证码:
内容:

请注意文明用语,留言内容不能超过500个字;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7—4891082
联 系 人:大众文化网客服
邮箱地址:dzwhkf@163.com
统计信息
  • ·访客留言共:0 条
  • ·页面点击量:171032 次
  • 新闻动态
    ·【观点】文化自觉与担当
    ·【评论】李一书法的文人情怀
    ·【评论】心手双畅精骛八极—..
    ·【评论】刘伟冬:我看李一章..
    友情链接
    公司新闻
    【评论】心手双畅精骛八极——观李一书法新作有感
    时间:2015-05-24

     
      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李一书法展”之后,书法家李一又将于2013年金秋迎来他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二次个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展览届时将成为书法和美术界瞩目的焦点。因为,它不仅仅是在方兴未艾的书法热中一位当代重要的书法家带有全面综合回顾性质的个人展览,可以提供给观众一次全面认识作者的契机;同时也因为作者常年在书法、美术、理论三界之中的“跨界”经历,使得他对于展览的思考和创新迥异于当下许多职业书法家。基于此,这次名为“艺舟双楫”的李一书法展显得尤其令人期待。

      关心中国当代书法的人,对于李一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从读书时期在全国大学生首届书法竞赛中获奖,到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各种重要书法展上的频频露面,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书坛的地位,李一不断以新成果、新作品带给书法界以惊喜。他的理论著述《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中西美术批评比较》、《八大山人书法》、《新中国书法60年》等陆续在学术界引起反响,使他成为当今书法界在学术上取得建树的重要学者之一;与此同时,他的章草创作远追汉隶、简牍、石刻,近取20世纪王蘧常、于右任、沈尹默诸家,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书风,使得他无论在“流行书风”,还是“伪二王风”横扫书坛的年代中,都能够坚定自身的航向不为所动,从而带给书法界与众不同的独特审美体验。

      10年前,李一就参与了《中国书法发展纲要》的起草制定,2005年,他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和学术委员(至今已连任两届),并从2003年起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在美术和书法界诸多重要场合,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李一忙碌的身影。同时,作为《美术观察》这份大美术领域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一又在自己的本职工作——编辑出版和教书育人领域中收获良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人能够在书法和美术界自由驰骋且都具有相应的学术地位,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本身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而与此同时,李一不但对此游刃有余,并且同时还胜任组织、编辑、教学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这不得不让人敬佩他超强的工作强度。

      不宁唯是,更令人惊讶的是,李一在如此繁忙的研究、教学、行政和组织任务之余,创作出此次“艺舟双楫——李一书法展”的展览作品。这些作品均系作者精心准备的,可谓件件精品。展品小到方寸树叶,大到两张丈制,既有作者最有代表性的章草,也广泛涉猎作者近年来投入精力研习的隶书、甲骨文,体现出作者作为一位优秀书法家全方位的书写能力。笔者作为《美术观察》的一员,与李一一起工作的缘故,有幸凭近水楼台之便,得以先睹为快。即便对李一的日常创作有所了解,但见到这批作品时还是感到震撼。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艺舟双楫”的才情在这批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比起此前一个阶段的作品更为厚积薄发;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位风格趋于成熟的书法家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创新的可贵探索与实践。

      从展览主题“艺舟双楫”来看,此次展览将让人们看到,若论“学者书法”,李一无疑是当今书法界“学者书法”的翘楚。方今书法专业化、职业化倾向严重,在“国展”上获奖或者出身于大学书法专业的许多书家,对“技法”问题有很好的领悟,甚至超过许多明清二三流的书家;但若论及“道”,则今人大不如古。这是时代环境对书法生态的影响使然,但也与近40年来书法家“重技轻道”的导向有关。在这种背景中,“学者书法”近年来尤其受到钟爱。所幸的是,李一在这种时代潮流中始终坚持自己“理论研究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向。在80年代他不断在全国书展上有所收获之时,便将兴趣放在学术研究上,继而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美术史学者,由此可以看出他并不单纯满足于做一个书法技法上的专家。更加让人称道的是,20余年来,李一不但在书法技法方面不断提升,而且以学术反哺艺术,让他的艺术更上一层境界。在技法要素丝毫不下当代许多同辈书家的同时,李一所流露出的学者气息又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其作品之中。这正是很多疏于书法的学者或是不通学问的书家所不具备的。

      以本次展览作品为例,这种学养首先体现在作品的内容方面,区别于许多书法展,此次展览作品的内容,多数为作者自作诗词、手稿、书信、文章。作者的诗词,不追求在诗歌界一鸣惊人,却是与“细写家书到五更”“斜晖脉脉水悠悠”等个人心路历程联系在一起的。扶桑东渡、欧澳记游、雪域行吟……皆体现在作者笔下,又通过视觉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吸引笔者注意的是,此次首次发表的“论书绝句”,通过格律诗的方式点评了王蘧常、萧娴、启功、高二适、赵朴初等数十位20世纪诸名家、大家及其书法。李一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主要方向、诗词创作与书法创作结合,显示出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学术高度,令人兴叹。此外,大量的读书笔记、题跋等在形式与内容上也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而与王朝闻、黄苗子冯其庸、沈鹏、王学仲、王伯敏、薛永年、莫言等学界前辈时贤往来信札、唱和、题词、手稿等,又勾联起书坛一段段佳话,作者的广泛交游和友于先贤同侪之心也跃然纸上,观众身处其间,也仿佛参与到一场高端的学术对话之中,值得细细品味。

      而此次展览的形式,更是近年来书法展览中难得一见的全面创新。传统的书法作品只是展品中的一部分,大量“非主流”的形式为作者所实验、采纳。作者别出心裁地拓展了书法语言的介质——除各种纸张、扇面、花笺等传统介质外,更是把竹材、木板甚至树叶等都当作书法实验的载体,且取得不俗的视觉效果,更加显现出作者独运的匠心。此外,展出的还有首次与观众见面的陶器、砚铭书法等,或系作者亲手参与制作,或系作者多年来精心收藏,都与作者的艺术情怀融为一体,令人流连。在“展厅时代”,作者们不满足于传统书法“白纸黑字”的单一表现力,而是转而寻求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这一点并不新鲜,但值得称赞的是,李一不是跟随时风采取染色、做旧、拼接等常规手段,不是单纯借鉴以往的展览经验,而是自出心裁,不断突破自我,提倡结合个人性情的不断创新。这一点对于一位已经在书法界奠定了自己地位的书家来说确实难能可贵。

      纵观此次展览全部展品,其书、其思、其文、其人的契合,使得李一的创作无论在笔端还是思想中,都已渐臻于一种心手双畅、精骛八极的化境。与此同时,李一也深知,书法家创作的最高境界决不是“定型”——如果一个书法家的书写风格“成熟”到没有任何发展余地的时候,他的艺术生命实际上已经终止了。对于当今口味已经愈来愈挑剔的书法观众和批评家而言,他们对于一个书法家最高评价,恰恰是“值得期待”——你并不知道他的下一件作品是什么,但是相信他有那样一种不断突破自我,并且常常令人惊喜不已的创造力。因此,从这种境界追求的背后,我们也仍然能够感受到李一不断突破自我的努力,不禁对他未来的书法创作充满期待。

      李一性格温润、与人为善,其人品、艺品在书坛有口皆碑,信可为当今青年书家之榜样,而他对于书法的勤奋、执著与中年之后仍不断爆发的创新精神,更为人们所期待和钦佩。据李一自述,他每天坚持用小楷书写日记,而他在日常工作中用毛笔书写的便函等,也屡屡成为我与同事们“收藏”的佳品。这种对于书法的坚持看似平凡,但对于今天的文化环境来说,却是我们已经久违的了。在日常谈话中,李一常常援引莫言的一番话:“拿毛笔写字的中国人,才更像一个中国人”,以此表明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想和坚守。在此次诸多展品中,我也不由得流连于一幅两丈巨制“中国魂”面前,深深体味着一位书法家、一次展览、一门古老的艺术乃至一种文化生生不竭的精神,在当今这片生态环境已然发生巨变的土地上向我们所发出的生命力与时代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