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铺   会员中心   登记商家
首页 > 李一艺术馆 | 首页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影视 | 商城
个人简介
李一
登记时间:2015-05-24
收藏本商铺 发送站内信
分享到: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大众文化网

访客留言
验证码:
内容:

请注意文明用语,留言内容不能超过500个字;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37—4891082
联 系 人:大众文化网客服
邮箱地址:dzwhkf@163.com
统计信息
  • ·访客留言共:0 条
  • ·页面点击量:170126 次
  • 新闻动态
    ·【观点】文化自觉与担当
    ·【评论】李一书法的文人情怀
    ·【评论】心手双畅精骛八极—..
    ·【评论】刘伟冬:我看李一章..
    友情链接
    公司新闻
    【观点】文化自觉与担当
    时间:2015-05-24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讨论的是书法发展与国家文化战略的关系,强调的是书法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书法艺术与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联系在一起讨论。如此重视书法的地位和作用,是近百年所没有的。回顾近百年有关书法的讨论和对书法的认识,就会发现惊人的变化和这次论坛的历史意义。


      近百年前,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们讨论的问题是“废除汉字”。把汉字、书法以及传统国画当作旧文化的抨击对象,一些激进者认为国家的落后贫弱与汉字、书法有关,所以要废除。70年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讨论的是“书法是不是艺术”,否定书法是艺术者振振有词,自以为理直气壮。50年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文字改革,推行简化字。最高领袖虽酷爱书法,却又说文字要走世界拼音化道路。当时艺术上一边倒,学苏联,强调“反映论”,虽不再说书法不是艺术,却不把书法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到了“文革”,传统书法成为被声讨的对象,被划入“四旧”而破之,缺少研讨却冲满声讨。改革开放初期兴起了书法热,讨论的热点问题是书法是不是抽象艺术,争论还很激烈。


      以上的几次讨论或将书法作为批判的对象,或把书法边缘化,或把书法搁置起来,或用西方的艺术概念硬解书法。应该看到,每次讨论都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关。本文不是为了评判以往几次有关书法讨论的功过是非,而只是想说,在国家贫弱、落后或封闭半封闭之时,在以西方艺术观念和价值评判体系为标准之时,中国的传统文艺尤其是民族文化特色最鲜明的书法艺术往往被否定,被边缘化,被冷落,被搁置,被肢解,被说成是消极的东西。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把书法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提并论的。只有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国势强盛,民族自信心增强,在建设文化强国,重视审视民族艺术价值的今天,才可能展开“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这样具有理论高度的讨论。


      讨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这样的问题,是书法进一步走向文化自觉的标志,是主动意识到书法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的标志,表明了书法界积极主动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尽力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表明了社会对书法的需求。这样的讨论,既是理论思考,又是一个积极的行动。从历史上看,古代虽然也有轻视书法者,有“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论调,但从主流文化上始终是强调书法的文化功能的,是将书法纳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之内的。如在唐代,就将书法看作与圣人经文相表里,自然与人心相会通的大道:“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莫近乎书”(张环瓘《文字论》),视书法为文化的重要表征和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国是十分强调书法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可喜的是,今天的讨论,与盛唐文脉相通,把“国家文化”与“书法发展”相提并论,可以说是文化复兴的征兆,其历史意义正在于此。



      讨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当下。即: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好形势下,如何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发展当代的书法。上个世纪,在国家贫弱之时,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之时,在“文革”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许多可敬的前辈固守着书法的阵地,传承着书法的文脉,坚持着书法的探索。在新旧社会转型、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巨变”,现代中国书法不仅没有消亡,而且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一些炳彪史册的书法大家。今天的书法环境昔非能比:国力增强,民族自信,环境宽松,生活好转,加之国家明确提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书法确实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


      发展书法事业,涉及到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交流和展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目前诸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与人民的期待和历史的重托还有不小的距离。窃以为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无论是政府管理者、书法家还是普通民众,全社会都应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书法这一最具中国文化特色,最具民族魅力的艺术的价值,重新认识书法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认识书法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重新认识书法与书写者个体,与受众群体,与社会、与国家乃至与世界的关系。所谓民族复兴,文化复兴,是指民族和文化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书法这门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在上世纪初国衰时曾被忽视被否定,而今天正逢国家兴盛之时。国家振兴则书法振兴,书法振兴则反映国家振兴和民族振兴,应从这样的高度认识书法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还应从更宽阔的视野,更深层的思考认识书法在文化养成,在国民素质培养,在国民心性塑造上的重要作用。要认真地理解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书法,为什么一代代人甘心情愿地主动地继承和发扬光大,为什么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书法,都留下了无数的书法精品。中国人重视书法,归根结底是因为书法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人格历练,文化品位的体现。千百年来,它塑造着中国人的心性,成为中国文化的表率。也就是说,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书法在以文化人方面功莫大焉。因为“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书法是人格的表现,心性的流露,是中国人不断修练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它既通向中国文化核心,又在构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还应该认识到,书法是艺术,但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又更多地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承和中国文化传播以及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重任。从古代起,读书写字是每一个文化人所必须的功课,今天的中国人更应该把这门功课做好。今天中国的青少年,决不应该是会说英语而不会写毛笔字的学它而忘本者。在今天,书法又多了一层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意义。如果说,古代的书法交流,主要在文人中进行,传播也主要是本土;那么在改革开放、中外交流频繁的今天,书法已成为国际交流的世界艺术。诚如鲁迅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书法这门民族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又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标志。一位作家说得好,在今天,写一手毛笔字,更像中国人。当代的中国,物质世界已基本西化了,精神世界西化的痕迹也非常明显,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文化特色已相当模糊。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应该使中国文化的特色更为鲜明,使中国艺术更具有原创性,使中国在世界上更具有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更为重要。



      具体到书法自身,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立中国当代的书法观和书法理论体系。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尚书的民族,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地位是很高的。虽然对书法的看法因人而易,因时而易,却有着共识和相对稳定恒常的评判标准的。如重德尚艺、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分品评鉴、对法理意趣的重视等等,有着中国书论有着原创性的理论体系。今天的书坛异常活跃,但对书法的看法众说纷纭,批评标准混乱。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什么是好的书法,什么是不好的书法,在是与不是,好坏优劣等大问题上缺乏共识,加之没有标准的“捧杀”和“棒杀”批评充斥于书坛,已严重干扰了创作。今天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吸取传统书法观和价值评判体系的精髓内核,结合当下的创作实践,注意不失书法本体特点符合艺术规律的新探索、新样式、新风格,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有原创性的中国当代书法观和理论体系是时代的需要。当然,这非一日之功,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应该从现在做起。


      书法观包括书法的价值观、形态观、历史观、发展观等方面。建立中国当代的书法观和理论体系,借鉴西方的艺术理论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书法是最具特色的中国艺术,不能套搬西方理论解释书法,更不能套用西方艺术观念和标准,西方艺术理论也很难点到书法的穴位。比如把书法说成是“抽象艺术”,实际上,书法并不等同西方抽象艺术点线面的组合,书法的文意,与诗词歌赋的综合表现比西方抽象艺术内涵要大得多,至少不是一回事。比如把书法说成是线条的艺术,实际上,线条一词还不如古代书论的“点画”一词贴切到位。再比如把书法看成是视觉艺术,实际书法不只是视觉,除了看还可读。只强调看而忽视读,是小瞧了书法的功能和作用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近百年的文化语境,西方文化的直接介入,“中西”问题是艺术批评的主题,“体用”之争成为焦点。由于西学教育体系的引进,苏俄现实主义的覆盖,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中国艺术的元典精神被架空,古典评鉴理论被边缘化。在评鉴语义中留下了“准现代”的半殖民印记。“现实主义”、“抽象和具象”、“内容和形式”等成为主流批评概念。在这些概念中,西方语义是“在场者”,而“缺席者”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元典精神。否定书法是艺术,用的就是西方艺术的分类标准,今天看来,这是极其荒谬的。“中”、“西”、“体”、“用”之争说来与书法也无大关系,“中”既是书法的“体”,也是书法的“用”。好在比较而言,书坛受西方艺术观念冲击较少,书法界的“抗体”还较强,不像美术,已被西方的“现代美术观”所笼罩。不过应看到,现当代的书法理论成果不少,但原创性不多。今天应该重新认识中国古代书论的一些重要理论范畴,站在当代中国的立场上,用当代的中国的语言对书法的元典精神和本体内涵再解读再阐释再创造,建立起当代的书法理论体系,是书法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所谓文化自觉,即文化主体的自省能力与自信意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要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的高度看书法理论,必须进一步提高文化的自觉性,文化的自信力,积极提升中国当代书法理论的文化厚度与文明高度,更加主动地把“为中国书法而言”纳入文化强国战略来认识。书法理论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担当责任,以自信的心胸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用开拓创新的意识建设中国当代书法观,构建具有核心价值观念的书法理论体系。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