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非遗传承
西藏着力抢救古老耕作方式等一批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
2015-05-12 10:18:40   编辑;admin  
3月中旬起,拉萨河谷一带陆续开展春耕仪式。在西藏贡嘎县的春耕仪式上,十余辆拖拉机排着队跟在两头牦牛拉着的木犁后面,健硕的牦牛被花朵、哈达装扮得花枝招展。如今,西藏大面积的耕作已由现代化的农机具完成,然而二牛抬杠这种历史悠久的耕作方式,仍然是高..
      3月中旬起,拉萨河谷一带陆续开展春耕仪式。在西藏贡嘎县的春耕仪式上,十余辆拖拉机排着队跟在两头牦牛拉着的木犁后面,健硕的牦牛被花朵、哈达装扮得花枝招展。如今,西藏大面积的耕作已由现代化的农机具完成,然而二牛抬杠这种历史悠久的耕作方式,仍然是高原农民的精神寄托。
      
      67岁的次旦多吉老人唱起开犁的歌谣,村里的男女老少跟着哼唱起来。牦牛拉着犁慢慢走,拖拉机也“突、突、突……”地慢慢跟着。次旦多吉说:“牦牛现在是春耕仪式上拖拉机队伍的头犁,有着很吉祥的意义。开犁时有歌,播种时也有歌,连砸地里的土块都有一首歌。”把耕作的歌谣、农具的制作都记在心里的他,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歌曲、仪式已经被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记录下来。
      
      西藏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阿旺旦增介绍,目前已整理完成山南贡嘎县、日喀则江孜县、白朗县等多个地区的资料,主要关注这些农区的四季农耕民俗活动,用影像记录劳动歌曲、劳动工具的制作过程、农耕习俗等,“这些资料今年有望整理成册出版,虽然不大可能再将这些文化使用到现代的农作中,但这些资料对西藏农耕文化的研究有着极大的价值。”阿旺旦增说。
      
      近年来,西藏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使这些文化遗产不至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为了使优秀的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西藏近年来对佛教典籍、藏戏、格萨尔说唱内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录入。从2015年起,西藏首次对全区近100名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作品及唱腔进行数字化传承保护工作。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格萨尔王的故事,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已于2013年底正式启动《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藏译汉工作,计划于2018年完成译制并出版发行。
      
      古老的“喇嘛玛尼”同样属于说唱艺术,76岁的赤列老人是西藏自治区级“喇嘛玛尼”的唯一传承人。每天清晨赤列老人都坚持去八廓街说唱,他手持彩棒指向唐卡,似吟似唱向听众娓娓道来,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西藏非遗保护中心为赤列老人记录其艺术成就的四部“喇嘛玛尼”说唱曲目和剧情集已于2014年出版,这让老人感到欣慰和自豪,但没有继承人一直是老人的心病,这些年来,保护中心一直致力于帮助寻找合适的“喇嘛玛尼”学徒。2014年,西藏浪卡子县“曲郭孜”流派藏戏艺术团主动提出向赤列老人学习“喇嘛玛尼”说唱艺术,使这项古老艺术的传承有了希望,这让老人很欣慰。
      
      2009年起,西藏开始对117支民间藏戏队进行资金扶持,目前已有30多支濒临失传的队伍重新恢复壮大。
      
      拉萨娘热民间艺术团团长米玛介绍,传统藏戏属于广场戏,一般要演7、8个小时,有时甚至可以演上几天,很难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2008年起,艺术团开始尝试在藏戏传统表演基础上大胆创新,“我们把藏戏的广场戏变为舞台戏,浓缩在两三个小时以内,还把藏戏剧目里的神话部分运用科技手法来完成,增强了整个剧目的视觉效果,很受欢迎。”对于创新藏戏米玛信心满满。
      
      据了解,截至目前,西藏已有格萨尔与藏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9个项目,68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323个项目和350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名录;拉萨市和全区51个县也相继命名了890个市、县级名录。西藏已基本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吉吉介绍,《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的出台,使非遗保护具有法律效应。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一些濒临失传、接近断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上一篇:平顶山学院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 下一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黎族的..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