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商会频道: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台湾|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艺术教育
“非具象绘画”是另一种绘画可能性
2016-01-15 15:19:59   作者;大众文化网  
  马树青1956年出生于天津,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学习画画。他最早的绘画样本就是父亲业余时间在照相馆里画的人像照片,而马树青也模仿着父亲的样子去画电影明星的脸。1976年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马树青在1989年又来到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自由绘画专业..


 

  马树青1956年出生于天津,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学习画画。他最早的绘画样本就是父亲业余时间在照相馆里画的人像照片,而马树青也模仿着父亲的样子去画电影明星的脸。1976年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马树青在1989年又来到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自由绘画专业,并在1994年毕业后移居法国巴黎,这种种的经历让马树青与抽象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策展人吕澎将马树青的创作历程概括为形象研习阶段(1983—2004)、抽象实验阶段(2006—2014)与具体艺术阶段(2013—2015),直观地呈现出马树青从对写实形象的分析到摆脱形象的局限,进入到抽象绘画创作的转变。
 

  形象研习阶段:绘画是一种尝试
 

  “从早期80年代到90年代从写实到抽象倾向的转变,反映出艺术家对写实方法和形象在绘画中的问题的思考,并试图打开新的绘画可能性。”——吕澎
 

  事实上,马树青的绘画创作并非是完全从写实入手。在出国之前,他也尝试过一些抽象画,只不过创作的重点仍放在写实绘画上,这源于他当时以参加全国美展为目标。在多次参展并获奖后,马树青感到创作受到了题材等方面的拘束,出于好玩的想法,他开始画一些抽象画。

  德国的留学生活结束后,马树青定居在巴黎,并在自己喜欢的街区有了一个小公寓,他从1996年至1999年的有关形象研习的画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如今这些作品由于多次搬迁,以及马树青出于不满意而覆盖掉的一些外,剩余的画作已经不多了。与在德国不同的是,马树青从抽象绘画的创作中抽离出来,又开始了对形象的研习,这种转变源自两本书的影响:法国吉尔·德勒兹的《感觉的逻辑》和一本残破的古希腊雕塑图册。前者从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出发,理清了“感觉的逻辑”,这让马树青完全改变了对培根作品的认识,也让他对自己过去的具象绘画进行了反思。而马树青对古希腊雕刻的迷恋则始于画素描石膏像的年少时期,这本残破的古希腊雕塑图册带给了他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残破感也改变了他对图像的阅读秩序。

  再谈起那段在国外的日子,马树青说:“我深深地体会到绘画只是一种尝试,对我来说,每次画画都是与自己以往绘画的对话,我在自己的绘画中也保留着与绘画史的对话,我想知道自己从哪来,我在哪,但并不清楚我要去哪。”
 

  抽象实验阶段:“非具象绘画”是另一种绘画可能性
 

  “艺术家试图在平面上寻找全新的绘画空间的可能性,并尝试着创造改变观看方式的图像。”——吕澎
 

  2003年马树青从巴黎回到北京,将自己的画室安置在798艺术区内。这时的马树青并没有马上投入创作,而是迷恋上了3D电脑绘图,为此还专门去学习了3D课程。3D电脑绘图中虚拟空间的搭建带给了马树青一些新的绘画想法,也让他对当下的生存环境有了新的认识。马树青意识到当代人生活的城市正慢慢被网络的虚拟世界改造,一切看似国际化的建设都是表面的浮华,他开始想要描绘出一个失去国界、美丽而冰冷的世界。

  由此,马树青尝试用绘画来捕捉新世界的国际化、陌生感与虚拟性,他借用3D制图的方式与喷绘技术去表现空间,很接近抽象表现主义的方法,例如将之前描绘大型超市的图像进行简化,直到最后剩下一个非常简约的空间。而这个去除了画面中一切可辨识物体的空间就变得很孤立、无特征了,马树青将其称之为“非具象”式言表,即一个被视觉化的概念。这在他本阶段的创作中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如果说马树青在2007年创作的《城市系列8》中还保留着一些可识别物象的话,那么经过《他处空间2》(2009年)、《空间系列8》(2011年)的逐步剔除,到后来创作的《无题》(2014年)画面中就已经完全变成了独立的空间。



 

  在抽象实验阶段,马树青一直进行着这样一种创作,用一种与他后期“具体绘画”不同的方式、路线而对时间、空间概念做不同解读的创作,这就是马树青发现的“介于具象和抽象绘画之间的另一种绘画可能性——非具象绘画”。在马树青看来,今天的艺术与之前艺术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虚拟成分,他曾形象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当我在使用伊夫·克莱因蓝的时候,我能找到的唯一生路是将这个蓝按程序设计成一个虚拟空间。”
 

  具体艺术阶段:创作“马树青式”的抽象艺术
 

  “艺术家彻底打开了感觉与观念不同精神形态的局限,让思想通过感觉进而领会并利用身体行为的可能性,去发现自己的艺术。这样,艺术家可以彻底摆脱在大脑中固存的模式,创造一种有触觉支持和时间痕迹的视觉艺术。”——吕澎

  “The concrete”(具体艺术)是马树青曾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看到的一个展览题目,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还是一个生词,但之后却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追求。马树青习惯把自己的抽象艺术称为具体艺术,他认为艺术品首先是物,而物则是具体的,物所传达的信息存在于视觉、听觉和触觉当中,即存在于对色彩、声响、粗糙、坚硬的感觉之中。在他看来,艺术家赋予物以形式,让物有所“用”在形式之下失去意义,作品呈现出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因此,马树青“尝试将自己的作品回到原点,成为具体可触摸的物,让作品离得更近,让意义离开”,这也是他称自己的创作为具体艺术的原因所在。

  谈到马树青的具体艺术创作往往离不开“色彩”二字。正如他所说:“以可视的色彩来呈现不可视的时间和空间是我的全部工作。”在马树青的作品中,那些所谓的形式与意义已经完全被剥离,最终留下的是各种色彩与它们的肌理。那么,马树青是如何通过色彩来诠释时间与空间的呢?事实上,这种诠释一直存在于他从创作到完成的绘画过程之中。马树青喜欢在画布上铺上颜料,然后连续地重复覆盖与刀刮,并在画布的边沿处留出这些斑斓的色彩印记,而在用画刀把颜料刮在画布上时也会产生出特殊的肌理与层次感,最终的作品具有一种厚重感与存在感,这即是他对时间与空间的阐释,其中也蕴含了创作的随机性与随意性。黄笃曾这样解释:“马树青在其绘画中灵活把握住了色彩构成的结构、关系及其形式,将不同色域对比空间和多层色彩覆盖的雕塑感进行了巧妙处理,即由色彩与色块所构成的韵律、布局、结构和形式,时间与空间的意义归结于画家保持了整体、局部、强、弱、轻、重之间的节奏与平衡。”

  在马树青的绘画创作中,思考一直贯穿其中,虽然最终的作品正面只是呈现出一种或几种色彩,但从作品的侧面观看却是一层又一层的“思考痕迹”。抽象绘画对马树青来说正是“概念与具体材料运用之间的逻辑思考过程,而绘画是他思考的痕迹。在每一层的颜色叠加的过程中,色彩、时间和空间是他面对画布的思考,作品只是形式和结局。什么是绘画、如何画、绘画的直觉观看……绘画就这样产生在他不断涂抹和观看的等待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马树青的具体艺术也是视觉艺术与观念艺术的结合体。

上一篇:新中国的年画创作是美术史上浓墨.. 下一篇:罗一平:“亚洲”主题与当代艺术..
分享到QQ空间
相关文章
 
  已有(0)条评论
 
 
账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验证码: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图片新闻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中心 | 合作伙伴| 收藏本站

大众文化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版权属于大众文化网所有。用户仅可为个人的非商业使用,下载或打印网页上的内容摘要

未经大众文化网书面许可,严禁以摘编或任何类似方式转载网站内容。合作:dzwenhua@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