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商铺   会员中心   登记商家
首页 > 韩山林艺术馆 | 首页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影视 | 商城
个人简介
韩山林
登记时间:2015-06-21
收藏本商铺 发送站内信
分享到: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大众文化网

访客留言
验证码:
内容:

请注意文明用语,留言内容不能超过500个字;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321999146
联 系 人:韩山林
邮箱地址:970031070@qq.com
统计信息
  • ·访客留言共:0 条
  • ·页面点击量:132050 次
  • 新闻动态
    ·传奇人生、传奇书法——著名..
    ·我跟韩山林老师学书法
    ·韩山林先生在黑白书海中拼搏..
    友情链接
    公司新闻
    传奇人生、传奇书法——著名书法家韩山林和他的书法
    时间:2015-06-23

    传奇人生    传奇书法

        ——著名书法家韩山林和他的书法浅读

        □ 杨东志

        

     

     

     

     

     

     

     

     

        鬼使神差,让我从微信朋友圈里结识了韩山林先生。在朋友圈里初“遇”韩山林先生的时候,又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无名氏的古诗:“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我与韩山林先生,可谓“一见如故”。

        我说:“很高兴认识你。”他答:“我也一样。”

        他说:“我是书法家。送您一幅作品留念。”我答:“我是评论家。为您写一篇文章推介。”

        于是乎,我觉得韩山林先生很仗义,韩山林先生觉得我很实在。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韩山林,男,194810月出生。山西五台人,现定居北京。当代著名书法家。

        韩山林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孩子。幼时家贫如洗,加之他两岁时母亲便因病驾鹤西游,是父亲既当爹又当娘地拉扯四个孩子。由于韩山林是老小,让父亲倍觉拖累,于是便产生了将他送人的想法。可是,他被送走之后,姑姑听说了,二话不说地又把他要了回来。没有办法,父亲下地干活,就把小山林一个人放到地头上,自己去高粱地锄地拔草。地身很长,当他干到另一头再转回来时,发现小山林已经趴在那里睡着了。那时候,当地常有野狼出没,乡亲们就数道他的父亲说:“你就那么放心啊?万一孩子让狼叼走也不知道呀。”稍大一些,父亲就把他放在家里。后来不知为什么,乳气未消的小山林就喜欢上了书画,那时候他还没有上学,所以就特别喜欢父亲下地干活——因为父亲一走,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家中的墙壁上乱写乱画了。

        韩山林入学后,仍然对书画一往情深,亦写,亦画,亦创作,慢慢地,他便以“能写绘画”享誉一方。19岁时的文革期间,他就被县里抽调,搞了两个“学毛选”先进村的“红海洋”——满墙写毛主席语录,画毛主席像,以供全县“革命干部”和“贫下中农”参观学习。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练就了“悬臂90度书写”的超强能力。

        1969年,韩山林参军入伍。因有书画特长,便被选拔到电影队,继续从事书画事业,主要画幻灯片、电影广告,并参加全军部队书画培训比赛。1977年转业到地方后,又深造于中国书画业余学校,并拜师聆听肖老、吴未淳、刘炳森、卜希扬、康殷等等老先生们的面授指教,受益匪浅。不久之后,他便加入了“中国书画研究社”——亦即后来的“中国书法家协会”。

        韩山林2000年从国家卫生部退休后,不甘寂寞,一边坚持书法创作,一边从事书法教育。其间,每天晚上,他都带着自己的学生到碧海公园写地书;每天晚上,他的书写现场都是人头攒动,观者如堵。以致他的地书书写成了碧海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天,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的张庆民来到琉璃厂一家店铺,他一边挑选购买自己需要的毛笔,一边与老板讨论挂在墙上的一幅书法。站在旁边的一个顾客不经意地插话道:“这字写得并不怎么好。碧海公园有一个写地书的老头,真草隶篆无所不能,真是漂亮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庆民在碧海公园找了三天,终于找到了韩山林,从始至终,整整看了两个多小时,赞不绝口,扼腕兴叹。后来,张庆民又带他到文化部参加书画家资格考试,结果取得了最好成绩,并为他颁发了文化部国徽章《高级书法家证书》。韩山林做人低调,不事张扬,如果不是文化部的考评,韩山林仍然不会“走”出来,他以一个淡定平和的心态,默默追求,探索书画,不为名利所累,只求修身养性。对此,仅举一例,即可窥知一斑:2000年,文化部专门为他发出邀请函,请其与启功、关山月、吴冠中、欧阳中石、沈鹏、刘大为等等一起参与美术家、书法家《ISC标准价值评定》,被其婉言谢绝,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62名美术家、书法家唯一没有被认定的书画家。诸如此类的事情对他来说可谓屡见不鲜。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尽管他没有正经八百地“走”出去,但仍每每有人出重金购其书法作品,甚至还有人不惜用近代名人的书画来与之交换。201312月,韩山林在中国艺术交流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同靳尚谊、欧阳中石、沈鹏等人一起,当选为中国艺术交流学会副主席。

        韩山林现系中国文化部书画家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画研究社社员)、中直机关书协会员、北京书协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员、香港卫视《墨苑名谈》文化顾问、当代书画研究会会长、翰墨书画院院长。并被中国教育委员会授予“最优秀书法老师”、“最佳书画活动组织者”等等荣誉称号。

        韩山林先生的书画作品,曾数十次参加全国性、国际性展览,并屡屡获奖,譬如“国展”一至三等奖、“世界名人金奖”、“国际银奖”等等,其中山水画《黄山情》在“中国第四届艺术节”上斩获大奖,荣膺“千名优秀书画家”称号。同时,他的书画作品还在多家拍卖公司或拍卖会高价拍出,被高端人士收藏。

        韩山林先生出版有《盛世收藏•著名书法家韩山林书法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韩山林先生呕心沥血,耗用三个寒暑的时间编篡的《欧阳询皇甫碑教程》和《繁简异体字谱》,终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两本书计二百多页的书稿,全部用毛笔小楷书写而成。在正当他联系出版社予以出版的时候,被一个自称所谓“文史出版社”的出版商,以“费用由出版社负担,并付稿酬。但是……必须用原稿扫描”为条件,花言巧语地骗了去,至今连人带物仍然杳无音讯。据说自从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每当再有人在他面前提及写书出版,他都会突然直出冷汗。好在时间是一种腐蚀剂,渐渐淡忘了的韩山林先生为了实现夙愿,重新把《欧阳询皇甫碑教程》和《繁简异体字谱》两本书稿进行整理,现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底明年初即可与读者“见面”。生平事迹亦或书画作品先后被收入《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书法全集》、《国际现代书画名家大词典》、《东方之光•20世纪共和国精英全集》、《中国艺术名人五百佳》、《中国当代书法家博览》、《辉煌成就•世纪曙光》、《中韩书画名家》(现代文化出版社出版、欧阳中石题写书名)、《中韩书画名家三人集》(现代文化出版社出版)、文化艺术出版社选择当代十名书画名家出版的《艺术之巅》等权威典集。

        韩山林先生精隶书、通楷书、擅行书、长草书,基本功扎实,能悬臂书写2公分左右的小揩以及篆、隶、行、草等各种书体,可谓“超凡脱俗”,堪称“独门绝艺”。

        韩山林先生的书法笔法老到。所谓“笔法”,即用笔的方法,古人多称“用笔”。具体的来说,就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从笔墨行迹分析,则又是指“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且二者互为因果——操作为“因”,墨迹为果。所以,有时候也将二者合在一起去说,诸如“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清学者、书家程瑶田曾经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韩山林就是这样,写中字和小字主要靠运腕。他书写时的运腕,是其用笔的主要手段。即使是写大字或榜书,运腕也是关键环节。因为运腕的好处在于方便调整笔锋和加强点画力度。具体操作时,又颇合王羲之在《书论》中所说的“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通常情况下,韩山林书写时的“迟”,表现为“沉着”;“急”,表现为“得势”;“曲”,表现为“多姿”;“直,表现为“刚劲”;“藏”,表现为“浑成”;“出”,表现为“爽利”;“起”,表现为“灵动”;“伏”,表现为“稳重”。然而,这些对于韩山林来说,又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为他还会因时而转,因情而变,因古而不执,革新而不烂,而是像老子所说的那样:“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语见《道德经》第四章。意即:磨掉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调和你生命的光芒,认同你尘土的本相)。韩山林将这些相互对立的元素,组成一个和谐的矛盾统一体,使其书法线条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韩山林先生的书法结字自然。所谓“结字”,古人也叫“结体”,即单字中点画安排与形式布局的方法。明人项穆(初名德枝,易为纯,最后更名穆,字德纯,号贞元)在《书法雅言》中曾说:“书法要旨,有正有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就是参差起伏,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变化多端。在韩山林先生的书法作品中,“奇”,现于“正”内;“正”,见于“奇”中。因为韩山林先生知道:“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研,多谲厉而乏雅”。遍临名帖的韩山林先生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数千汉字中,各种书体都有着其特定的态势,篆书纵势,隶书横势,楷书呈方,草书呈圆,行书则是方圆结合。所以,韩山林先生在书写的把握上,便牢记张怀瓘所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在韩山林先生的书法里,“识势”与“裹束”是其态势表现的两个重要方面。所谓“裹束”,就是指“聚散”与“开合”。说白了,也就是把一个字的某一部分“裹束”起来,另外的部分就显得“开张”。所以,他的“聚”与“散”,“开”与“合”,堪称互衬互托,相得益彰。有意无意中,就契合了老子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语见《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意即: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不足时拉一拉。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之意。可谓顺其自然,因字立形,各尽其势。

        韩山林先生的书法墨法讲究。所谓“墨法”,在书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故而,自古以来,善于用墨就是书家终生的追求。俗话说:“有墨处必有笔,有笔处亦有墨”。关于书法创作中的用墨(即墨法),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曾说:“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明人董其昌也曾经说过:“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韩山林先生的书法就是这样,用墨时不但大胆,而且谨慎;不但洒脱,而且沉着。在实际的书法创作中,把笔墨“浓、淡、干、湿、燥”的丰富变化,表现得恰到好处,毫厘不差:用墨淡一分,则显灰,灰则伤神;用墨浓一分,则显滞,滞则不畅;用墨干一分,则显枯,枯则无华;用墨湿一分,则感溢,溢则无韵;用墨燥一分,则感焦,焦则狼藉……他用心演绎,可谓痛快淋漓,无微不至。正像宋人姜夔在《续书谱•用墨》中所说的那样:“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为此,就又契合了老子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语见《道德经》第九章。意即:手中端着的器皿已经装满了水,再装就会溢出来,不如适时地停止;捶打磨砺器械,使之尖锐锋利,但太锋利的东西容易折断,不能长久保持。屋子堆满了金银玉器,就很难守得住)之道义。

        韩山林先生的书法意境深厚。所谓“意境”,就是书法家把自己的情感注入笔端,使用书法的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意,让读者欣赏到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从中得到感悟、启示和滋养。清人笪重光《书筏》曰:“笔之势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活泼不呆者其致豁,流通示滞者其机圆,机致相生,变化乃出。”刘熙载也在《艺概》中云:“论书者,曰‘苍’、曰‘雄’、曰‘秀’,余谓更当益一‘深’字。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在韩山林先生的书法中,“意境”是“文化”的体现。就是在追求“意境”的时候,把书法艺术不同的美,展示在想象的空间里,巧妙地把“自然境界”和“艺术境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新的意境来。他的表现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虚实相生”。在实际创作的时候,他的“实”,是“虚”的基础;他的“虚”,是“实”的升华。可谓以“虚”托“实”,以“实”托“虚”。说白了,也就是他的虚实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所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意思是人们用粘土团成器皿,但真正发挥器皿功用的并不是那个粘土的实体,而是这个实体所构筑的那部分虚无的空间;人们用墙壁筑成房屋,但真正发挥房屋功用的不是墙壁这个实体,而是这个实体所构筑的那部分虚无的空间)。”也颇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之道理。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书法“意境”的产生,是一种心理现象。

        综观韩山林先生之书法,可谓“迟急”因时而变,“曲直”因势而动,“藏出”因形而生,“起伏”因法而行。千变万化,顺其自然。虽常常低调做人,不事张扬,但仍可称之为“实力派书法家的领军人物”,甚而“书界翘楚”。